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公益诉讼+认购碳汇+司法确认”疗愈受伤土地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7-02 12:58:24

来源 | 闵行检察

盛夏的友谊河南岸,村民老崔弯腰抓起一把泥土,指缝间漏出湿润的新土。“去年这里还埋着塑料袋和碎砖头,现在能闻到土腥味了!”他和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说道,身后的田垄上,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舒展腰肢,仿佛从未经历过那场长达四年的创伤。

农田深处出现700多立方米的

隐形“生态疮疤”

“某区域存在大规模被掩埋的建筑垃圾,涉及基本农田!”2025年初,闵行区检察院在办理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处置固废垃圾的行政公益诉讼案时,一份来自职能部门的处罚决定书引起了公益诉讼检察官的注意。处罚决定书显示,该职能部门曾对该处某农业公司涉嫌擅自倾倒装修垃圾情况予以立案调查,并作出行政处罚。

“因倾倒地为农用地,当事人整改、整改到何种程度仍需进一步跟进”,职业敏感让检察官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起普通的行政处罚案件。

调查随即展开,检察官走进涉案地块,眼前的景象却为调查带来难题:某区域的地块上,几处不规则光秃秃的色块突兀切割着绿色农田肌理,偌大的土地上虽不见建设垃圾的影子,却隐约能闻到周围土壤深处传来的臭味。

在相关职能部门和检察机关的要求下,地球物理探勘技术成为“深度透视”进而破局的关键。涉案公司地块地球物理探测成果报告揭示该处农田共有四处区域,填埋垃圾共计约748立方米,分布深度为地下0.7米至5.5米之间。土壤深处充斥着杂填土、废弃编织网、塑料袋、泡沫垃圾甚至散发恶臭,检测结果触目惊心。“这哪里是农用地,简直成了垃圾场!”检察官忍不住感慨。

为将问题解决在农时前,检察官先后多次联系相关职能部门,调查核实该地块土地性质。检察官结合涉案地块所在的职能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以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开展调查走访,最终确认涉案地块其中2.4亩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余6亩则为园地。

“每一寸耕地都承载着粮食安全的重任,这样的破坏必须被制止!”2025年1月,公益检察室迅速决定立案,一场守护土地的司法行动由此拉开序幕。

将调查走访的脚印

遍布田间地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或者征收永久基本农田,应由国务院批准。

田地丰则仓廪实,仓廪实则天下安。而本该用于耕地的永久基本农田,为何会被挖掘鱼塘后,又被掩埋大量建筑垃圾?

检察官调查发现,涉案农业公司从2020年承租土地后,先于2022年初违规开挖鱼塘,被有关部门责令整改后对鱼塘进行填土。2022年12月,因该公司办公地点装修,将部分装修垃圾填埋至涉案地块中,导致土地长期闲置荒芜。

立案只是开始,如何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责任,考验着检察官的智慧。2025年1月20日,闵行区检察院在媒体刊登公告,建议有权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公告期一个月里,检察官们没有停歇,他们穿梭于相关职能部门、村委会、检测机构之间,像拼图一样收集着案件的每一个细节。

公告期满后,检察官邀请上海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专家库的专家组成团队,对这片土地进行“会诊”。2月27日,专家组出具评估意见,本案生态系统损害价值总计8万余元。

“认购碳汇+司法确认”

重塑生态债

4月2日,一场特殊的磋商会在检察院会议室举行。面对检察官耐心地释法说理,涉案公司负责人表示自愿承担8万余元的生态损害赔偿。

法律的威严并非只为惩罚,更在于唤醒责任与修复。为让生态修复落到实处,检察院与涉案公司共同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5月30日,法院作出裁定,确认本案磋商协议有效,用法律文书的强制力为生态保护上了“双保险”。同时,在检察机关的建议下,涉案公司选择以“认购碳汇”的创新方式承担生态责任,最终完成730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注销。

在检察院的监督下,涉案农业公司的整改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一车车建筑垃圾被运离农田,检测人员手持仪器对回填土壤的酸碱度、肥力进行实时监测。

6月16日,当检察官再次来到现场时,曾经的鱼塘已被平整,填埋的垃圾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翻耕后松软的土地。

“让破坏者为生态买单,更要让赔偿为未来投资,检察机关会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公益检察室主任郑晶晶介绍,当前闵行区检察院主动加强与本地区农业农村、规划资源等部门的对接协作,同时赴辖区内高标准农田项目数量较多的街镇调研,摸底该街镇40余个项目的运转情况。近年来,针对耕地被违法堆放建筑垃圾、建成休闲绿地等情况,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处理,实现复垦复绿约4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