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19:30
入场时间:18:30
¥80/¥180/¥280/¥380/¥480/¥580
*本场音乐会谢绝1.2米以下儿童入场,
已购门票概不退换。
加布里埃尔·福雷
D小调钢琴三重奏,作品120
Gabriel Fauré
Piano Trio in D minor op.120
i. 不太快的快板
Allegro, ma non troppo
ii. 小行板
Andantino
iii. 活泼的快板
Allegro vivo
尼诺·罗塔
为单簧管、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三重奏
Nino Rota
Trio for Clarinet, Cello and Piano
i. 快板
Allegro
ii. 行板
Andante
iii. 极快的快板
Allegrissimo
马克-安东尼·特内奇
为克里斯而作的行列曲
Mark-Anthony Turnage
Cortège for Chris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降E大调三重奏,作品38
(改编自《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
Ludwig van Beethoven
Trio in E-flat major op.38 (after the Septet op.20)
i. 慢板–有活力的快板
Adagio–Allegro con brio
ii. 如歌的柔板
Adagio cantabile
iii.小步舞曲速度
Tempo di Menuetto
iv. 主题:带变奏的行板
Thema. Andante con Variazoni
v. 谐谑曲:稍快且生动的快板
Scherz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vi. 稍快的行板,进行曲风格–急板
Andante con moto alla Marcia–Presto
/ 曲目简介 /
《D小调钢琴三重奏》(Op.120)由法国作曲家福雷于1922年—1923年创作,属于他晚期的杰作,也是他毕生唯一的三重奏作品。这部作品的诞生与当时的出版背景息息相关:1922年,福雷的出版商雅克·杜兰德在成功推出拉威尔著名的《钢琴三重奏》后,向福雷提议创作同类体裁作品。此时的福雷已78岁,遭受听力衰退的折磨更是近20年,因而创作进展缓慢。因此,起初福雷仅停留在作品的草稿构思阶段,还在考虑用单簧管替代小提琴等乐器配置问题。直到福雷在法国东南部的阿讷西莱维约避暑时,才成功写出中间乐章“小行板”。随后第二年冬天,在巴黎完成了首尾乐章,成就这部凝结晚期创作思想的音乐作品。1923年,《D小调钢琴三重奏》以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的经典三重奏编制首演,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众多当代作曲家的关注。其朴实的音乐风格中蕴含令人深刻的高贵感,因此这首作品直到现在依旧是法式曲目中耀眼的三重奏经典之一。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回旋曲式。乐章包含两个具有对比性的主题,第一主题带有忧郁色彩,旋律悠长,由大提琴在钢琴柔和的伴奏下倾诉而出。第二主题由钢琴引入,带有渴望、向往的感情特质。两个主题在乐章中反复出现,其融合产生的动力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第二乐章为小行板,不同于其他三重奏的第二乐章,这一中间乐章篇幅较长且具挽歌风格。音乐由贯穿乐章的长跨度旋律构建而成,总是带有忧伤的底色,最终在主题与所有乐器的巧妙融合中结束。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回旋曲式。这一乐章回归第一乐章的戏剧性,呈现出一种既充满激情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主题音调取材于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莱翁卡瓦洛《丑角》一剧中的知名咏叹调“小丑,粉墨登场吧!”。乐章开始,主题旋律在D小调上展开,乐章以弦乐齐奏一段简短而富有戏剧性的主题动机开场,钢琴声部迅速与之呼应,奏出一段流畅、切分且带有爵士风格的主题,呈现强烈的情感张力。这一乐章充满了出人意料的音色和曲调变化,直到最后一段欢快的主题动机占据主导,将乐章推向欢乐的高潮并结束。这部作品展现了福雷在旋律创作上的巅峰功力,多线条优美的旋律使音乐风格更加典雅浪漫。同时,福雷突破传统的和声运用,以丰富且极具创新性的和声语汇,在优美旋律的行进中制造出戏剧性的冲突与张力,为旋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单簧管、大提琴和钢琴而做的三重奏》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尼诺·罗塔于1975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尼诺·罗塔是以电影配乐闻名的作曲家,曾为超过150部电影配乐。尼诺·罗塔曾为经典电影《教父》及其续集进行配乐,并于1975年凭借《教父2》的配乐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同时,这位在电影配乐领域成就斐然的作曲家并没有放弃对西方传统音乐体裁创作的初心与热爱,这首三重奏便是他在回归纯粹音乐创作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体现了他对室内乐创作的热爱和对更高艺术追求的坚持。在这部作品中,罗塔充分展现出对乐器特性的深刻理解与驾驭能力,其音乐细腻与激昂并存,生动诠释了室内乐作品的独特魅力。第一乐章,快板,速度较快,音乐性格活泼。旋律以极具现代风格的和声与独特的节奏推进,使音乐极具现代感。三件乐器的音色特质相互交织,音乐层次丰富,让人不禁想起作曲家的电影配乐。第二乐章,行板,首先由单簧管奏出优美、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奠定乐章抒情、柔和的性格。乐章中的和声配合与情感表达,使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更加明显。第三乐章,极快板,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乐章,回归第一乐章的风格,旋律更加紧凑,最后以欢快的合奏对作品收束。《为克里斯而作的行列曲》是英国作曲家马克-安东尼·特内奇为单簧管、大提琴和钢琴而创作的一部室内乐作品,于2007 年出版。这部作品是特内奇为纪念好友——大提琴家克里斯托弗·范·坎彭而作,作品深刻表达了对逝者的缅怀与追思。马克-安东尼·特内奇是英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多元,融合了现代主义、爵士、摇滚等元素,大胆创新又充满活力,在当代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多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上演,深受乐迷与评论家关注。这首三重奏篇幅简短,时常仅三分钟左右,但在音乐表达上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棱角分明的旋律线条和令人不安的半音化和声的融合是其特点。旋律线条一反传统的流畅,以独特的走向和节奏型营造出冷峻之感,仿佛是内心情绪的宣泄。半音化和声的大量运用打破传统和声的稳定结构,使和声色彩充满不安与动荡,为音乐增添紧张氛围与神秘色彩。路德维希·凡·贝多芬:《降E大调三重奏》 Op.38《降E大调三重奏》(Op.38)作于1803年,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早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的作品。1802 年,贝多芬因耳聋加剧陷入绝望,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但最终还是振作了起来。1803年正值他走出低谷的关键时期。这部三重奏据说是贝多芬应他的私人医生约翰·施密特的请求而作,这位医生不仅医术精湛,同时也是优秀的小提琴手,其女儿也精通钢琴,他们常与一位大提琴家朋友在私人聚会或家庭音乐会中演奏,因此贝多芬将这部三重奏献给约翰·施密特。贝多芬还特意在印刷版钢琴乐谱的第一页用法语写作献词,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贝多芬与这位医生的深厚情谊。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根据自己1799—1800年创作的《降E大调七重奏》(Op.20)改编而来。该七重奏曾于1802年出版并立即受到欢迎,贝多芬可能为满足不同演奏场合和听众的需求而进行改编创作。音乐旋律上高度保留七重奏的曲调,作曲家通过创新乐器组合,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三件乐器在演奏中相互呼应、交织,通过精准的节奏把控与音色调配,将原七重奏中各声部的对话与协作完美呈现。第一乐章,慢板-有活力的快板,降E大调。乐曲刚开始的慢板部分是引子,气氛庄严又深沉。随后的快板进入乐章主体,结构采用三段体奏鸣曲式。第一主题首先由钢琴奏响,单簧管声部紧随其后重复,奠定了乐章灵动活泼且坚定的特质。第二主题先由钢琴呈现,后单簧管接力演奏旋律,大提琴在音乐中发挥独特音色。两个主题展现出贝多芬早期作品特有的蓬勃朝气与活力。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降A大调。首先由单簧管演奏歌唱般优美的主题,奠定浪漫、抒情的气氛,整个乐章宛如一篇抒情诗歌。同时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贝多芬创作中细腻的一面。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降E大调。此乐章与前两个乐章相比较略显短小,钢琴在乐章开始完整奏出主题。中段单簧管与大提琴连续出现的三连音线条,为音乐增添灵动俏皮的氛围。乐章在三件乐器亲密无间的配合中,展现古典小步舞曲的典雅特征。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行板,降B大调。主题据说是取材于莱茵河地区的民歌《啊,水手,亲爱的水手》。主题变化丰富多样,变奏部分通过精妙的修饰,对主题展开多次挖掘,营造多样的音乐氛围。各乐器之间的相互作用赋予音乐无限想象力。各个变奏过渡流畅,既围绕主题紧密展开,又不失个性,展现贝多芬高超的变奏技巧。第五乐章,谐谑曲:稍快且生动的快板,降E大调。此乐章较短,节奏明快,充满活力。开头声部间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下行乐句推动音乐前进,营造活泼欢乐的氛围。第六乐章,稍快的行板,进行曲风格—急板,降E大调。开篇的行板如葬礼进行曲风格,情绪凝重深沉。随后转入进行曲风格的急板,充满动力性和力量感,最终在欢快、热烈的氛围中结束全曲。丹尼尔·奥登萨默
DANIEL OTTENSAMER
丹尼尔·奥登萨默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单簧管演奏家之一,他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担任首席单簧管,活跃于独奏、室内乐、多元的音乐实践中。
作为独奏家,他频繁与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合作,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NHK交响乐团、萨尔茨堡莫扎特室内乐团,并与洛林·马泽尔、古斯塔沃·杜达梅尔、安德里斯·尼尔森斯、亚当·费舍尔和曼弗雷德·霍内克等指挥合作。
作为室内乐演奏者,奥登萨默与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安德拉什·席夫、芭芭拉·邦尼、托马斯·汉普森、博比·麦克费林、海因里希·席夫、伊莎贝尔·福斯特、米沙·麦斯基、哈根四重奏等合作演出。
他的单簧管协奏曲录音已通过Sony Classical发行。2022年,他与斯特凡·孔茨克里斯托夫·特拉克斯勒共同推出了“单簧管三重奏大典”七张CD,收录了单簧管、大提琴与钢琴的三重奏作品。
奥登萨默还是“Philharmonix”乐团的成员,这支独特的乐团由维也纳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成员组成,以风格跨界著称,且于2018年获得了德国古典音乐大奖。
大提琴家斯特凡·孔茨被誉为当代最具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之一,集独奏家、室内乐演奏家、作曲/编曲家、指挥以及柏林爱乐乐团成员于一身。
他近期的亮点包括与伦敦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Münchner Rundfunkorchester)、慕尼黑交响乐团(Münchner Symphoniker)的指挥和独奏演出,以及与莱因哈德·戈贝尔(Reinhard Goebel)及德国广播爱乐乐团(Deutsche Radiophilharmonie)的合作,演奏贝多芬同时代作曲家的大提琴作品。
他曾与莱昂尼达斯·卡瓦科斯(Leonidas Kavakos)、莉萨·巴蒂亚什维利(Lisa Batiashvili)、珍妮·杨森(Janine Jansen)、安东尼·塔弥斯蒂特(Antoine Tamestit)、戈蒂耶·卡普松(Gautier Capuçon)、杰拉德·芬利(Gerald Finley)、托马斯·汉普森(Thomas Hampson)、鲁道夫·布赫宾德(Rudolf Buchbinder)、阿维·阿维塔尔(Avi Avital)、伊曼纽尔·帕胡德(Emmanuel Pahud)等艺术家合作,并在德意志留声机(Deutsche Grammophon)和索尼古典(Sony Classical)发行了多张专辑,最近还参与了《单簧管三重奏大典》项目,与奥登萨默和特拉克斯勒共同演奏单簧管、大提琴和钢琴的三重奏作品。
孔茨是“柏林爱乐乐团12大提琴手”(12 Cellists of the Berlin Philharmonic)的成员,也是“Philharmonix”乐团的成员。该乐团跨越风格界限,并于2018年获得Opus Klassik奖。此外,他还与陈锐(Ray Chen)、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Noah Bendix-Balgley)和阿米哈伊·格罗兹(Amihai Grosz)共同参与了“德国制造(Made In Berlin)”四重奏项目。
孔茨热衷于作曲与编曲,他的多部作品已由柏林爱乐乐团、鹿特丹爱乐乐团等演出并录音。
克里斯托夫·特拉克斯勒
CHRISTOPH TRAXLER
奥地利钢琴家克里斯托夫·特拉克斯勒拥有多重身份,包括独奏家、室内乐演奏者和教育者,活跃于全球最重要的音乐厅。并以其风格多变且富有激情的表演而广受赞誉。
近期,他在日本丰田市大厅演奏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合作演出艺术家包括曼弗雷德·霍内克、斯特凡·弗拉达尔(Stefan Vladar)、米哈伊·巴伦博伊姆(Michael Barenboim)、托马斯·汉普森(Thomas Hampson),并在韦尔比耶音乐节(Verbier Festival)、格斯塔德门纽因音乐节(Gstaad Menuhin Festival)、莱因高音乐节(Rheingau Festival)等重要场合演出。
他是“Philharmonix”乐团的成员,该乐团以风格跨界著称,并于2018年获得Opus Klassik奖。作为一名活跃的录音艺术家,特拉克斯勒参与了多张德意志留声机(Deutsche Grammophon)和索尼古典(Sony Classical)的专辑,最近也参与了《单簧管三重奏大典》项目。此项目是一个涵盖单簧管、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作品的7张CD合集,与他的室内乐合作伙伴奥登萨默和孔茨共同录制。他也多次受邀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担任钢琴家。
2022年,特拉克斯勒被任命为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钢琴教授。
▲
扫描二维码,填写本场音乐会调查问卷,
为我们建言献策。
编辑:鱼鱼
审核:片片、虎虎
【VR】
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 VR沉浸互动娱乐体验
【mini音乐节·古典】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 鲍罗丁四重奏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