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黄 晶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
“老爷爷,你家的油烟机很脏了,我来帮你擦擦。”2024年3月的一天,七旬独居老人邹爷爷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张灿烂笑脸。邹爷爷本以为是来做好人好事的社区义工,不曾想半个小时后,自己就被忽悠着拿两万多元“买”了数箱清洁剂。
事实上,这是一起以推销“清洁剂”为名,利用老年人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低的特点,专门针对老年群体实施的诈骗案件。而邹爷爷也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至当年6月案发,曹某为首的诈骗团伙已骗取11名老人共11万余元。
当本案判决结果尘埃落定,我可以确定地以“曹某等人诈骗案”结案,但回到最初的最初,是将该案定性为民事纠纷还是刑事案件,我们经历了复杂缜密的取证和论证。
是正常推销,还是有意诈骗?
2024年3月,作为专办老年人案件的检察官,我接到案件线索,虹口区有居民报警,称自己母亲被上门免费擦油烟机的“街道工作者”欺骗,花费6000元购买2箱清洁剂,后她要求退款,被对方拒绝。
而虹口公安分局经缜密侦查后发现,这个以曹某为首的团伙四处流窜,自称是社区工作者或者清洁剂厂家销售员,向老人强行推销产品。但经研判,该案定性尚存有争议,是民事纠纷或是刑事犯罪存在不同意见,遂第一时间通过虹口区检察院侦查监督与协作办公室商请常驻检察官提前介入,随后常驻检察官找到了我。
接到案件后,我迅速了解案件基本情况、目前侦查进展、犯罪嫌疑人初次供述及辩解等,而曹某等人均辩解其系正常推销行为。我在翻阅类案中发现,此类诈骗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生,但因刑民交织,且犯罪分子不断“更新迭代”犯罪手法,使案件侦查定性更加困难。
全程引导侦查,奠定指控犯罪基础
案件的确棘手,于是我就侦查方向向警方提出几点建议:查证涉案团队策划、预谋犯罪的过程;继续排摸是否存在其他被害人;围绕涉案清洁剂进一步取证……
我持续跟进督促进展,与公安机关协作对调查取证难点、争议焦点等逐一击破,从中明晰组织架构,区分涉案人员的地位、作用及主观恶性,同时厘清各人参与诈骗的具体次数、犯罪数额等,进行分层分类处理。此外,对在案被害人进一步详细询问,有力指控犯罪;对犯罪嫌疑人充分释法说理,使得曹某等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危害性。
破解刑民交织难题,追赃挽损护民利
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期间,我着重围绕刑事诈骗和民事欺诈的核心区别开展论证分析。
我认为,曹某等人“推销”的清洁剂系“三无”产品,非正规厂家生产,非常规渠道销售,被骗人缺乏民事救济途径;涉案清洁剂的购进价(2元左右1瓶)和销售价(近100元1瓶)相差悬殊,达到几十倍,明显违背日常生活消费品的利润比例;犯罪团伙专门面向老年群体,采用免费清洗、厂家促销等理由,明显针对老年群体辨识能力弱,非法行骗意图明显;其“推销”产品数量远超家庭使用实际,其中一名被害人竟购买了900瓶清洁剂!而曹某等人设定极高的“业务分成”比例,主观目的系非法占有钱款,而非正常推销产品。最终该案得到法院判决认可,曹某等人被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拘役六个月不等刑罚,有效震慑了此类以“促销”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犯罪。
同时,本案被害人大多为70岁以上老年人,老人们被骗的都是辛苦积攒的养老钱。我想,我们不仅要严惩诈骗犯罪,更要为被害人挽回损失。办案同时,通过全流程开展追赃挽损工作,我们敦促嫌疑人及家属主动退出赃款,最终成功追回被害人全部被骗钱款,守护了老年人的钱袋子!
案件办结后,公检两家将本案作为“法治进社区”的典型案例进行宣讲,虹口区检察院也将本案作为《涉老刑事检察白皮书》的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开发布,引导老年人群体不断提高识别防范诈骗犯罪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办理涉老案件的检察官,我要更加努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做好老年特殊群体司法保护工作,为广大老年人撑起法治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