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闵行教育 > 文章详情

这场展览要“弯腰”看!闵行幼儿“随性创作”的作品“走进”了华东师大美院

转自:闵行教育 2025-05-06 20:46:20

“这是一场小朋友的展览,大人请弯腰看。”走进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展厅,一股春日气息扑面而来,充满童趣的绘画作品、蕴含节气元素的微景观搭建、用校园里的植物做成的拼贴画……

这些作品都出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幼儿园(以下简称“华师紫幼”)的孩子之手,每年为幼儿举办一场画展已经成为幼儿园的一项传统。

近日,华师紫幼第三届儿童画展拉开序幕,今年的主题为“芽芽诗语·春日童梦”。参展作品展现了立春、谷雨、惊蛰、清明等春日节气中的自然艺术。这些展品“走进”高校,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展开了一场联动。

园长徐臻告诉第一教育:“不同于前两年的画展,今年,我们现场增设了一些互动内容,可以让孩子和家长都玩起来。另外,我们在布展时,将所有展品设置在孩子的1米视线范围内,同时,也鼓励参观者弯下腰,用孩子的视角来欣赏这些作品。”

当儿童画遇上二十四节气

主打一个随性创作

展览现场,从孩子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立春时节的春笋和桃花相映成趣、雨水节气里小青蛙们开着欢乐的派对、清明樱雨燕归来的清新画卷……

“我们希望将此次画展与中国二十四节气相融合,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徐臻介绍,“我们不会刻意规定孩子的创作形式和作品尺寸,而是鼓励他们通过‘感受-观察-表达-分享’这4个阶段的实践探索,与自然和传统艺术展开一场对话。”

大班男生李耘朗创作的绘画作品《清明时节》在此次展览中展出。开幕当天,他的爸爸来到了现场,心情非常激动。“在孩子绘制这幅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给了他很大的自主空间,包括创作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他自己来决定的。在确定以节气‘清明’为主题创作前,他先使用AI工具查阅了相关的文化和习俗。后来,我们也带着他一起了解了一些与中国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

这是李耘朗第二年参加幼儿园举办的画展。他的爸爸认为,这样的平台非常有意义,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平时在家里,作为家长,我们常常让他随意创作,遇到一些现在还不太会写的汉字,会让孩子试着用图画的形式来呈现。”

大班女生段蕴悠的妈妈是华东师大美术学院的教师。“我女儿从小就喜欢画画。她2岁开始,我就带着她参加学院的各类展览和活动,接受艺术的熏陶。”

这位妈妈始终认为,绘画的过程也是孩子自我表达的过程。“我觉得不要刻意在意他们画得像不像,要让幼儿遵从他们的内心想法,还有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欣赏美、感受美。”

“学生教学生”

2周诞生200多幅作品

展览现场,家长和老师纷纷让孩子站到自己的作品前拍照留念,记录下成长中的珍贵瞬间。

“他们仅用2周的时间,完成了本次画展的作品创作。最终,共计收到了200多幅画作。因为展厅面积有限,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徐臻介绍,“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创作,得益于华东师大美术学院的学生为我们带来的幼儿美育课程以及创作指导。”

一群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到华师紫幼,用8堂课指导带领幼儿体验了流体画、喷绘、拓印画、立体造型搭建等艺术创作形式。

华东师大美术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董若辰牵头了此次的“大手牵小手”联动课程,“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幼儿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感受到了美术启蒙教育的温度,更坚定了我们今后深耕美育土壤的信念。”

华东师大美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毛毅静表示:“此次展览,我们美院学生承担了教学和部分策展工作。在与幼儿园的联动中,我们看到了幼儿没有被规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他们重新定义了美术馆的意义。”

此次展览结束后,部分作品将继续在幼儿园中展出,供师生欣赏。“明年我们还计划举行一场幼儿画作的爱心义卖,邀请家长一同来参与。募得的善款将用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徐臻说。同时,她也希望这场展览能成为一扇窗,让更多人看见学前教育中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无限可能。

来源:第一教育  记者:王佳依 (图片由学校提供,部分由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