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艺”启春日
展现革命激情的木刻版画,海派艺术的水墨绘画,非遗建筑课程,双语导赏清明上河图……五一假期,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展、教、创、游”四位一体的模式,吸引了数万市民游客纷至沓来。5月1日至5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总共接待游客近6万人,8场展览,16场公教活动,不仅刷新了观众的艺术感知,更成为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的申城文化新地标。
艺术家与青年视角多元呈现
N种方式打开最新展览
01
/
五一期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特别推出了四场新展,从水墨情怀到木刻版画,共同为观众呈上一场艺术的饕餮盛宴。除了丰富的展览,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还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公教活动,旨在让观众对展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5月1日,艺术家黄阿忠老师亲临展览现场,为广大粉丝和学生讲解自己创作的展出作品,并与大家亲密交流互动,揭秘“得意有形”的创作理念。在黄老师风趣生动的讲述下,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观众胡女士表示:“通过黄老师的讲解,我看到了甜爱路,外滩这些熟悉地点的艺术化表达,真的感觉十分唯美”。
5月2日,“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1931-1949)”展参展艺术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徐龙宝聚焦木刻中的线条张力,以艺术家的视角,解读木刻作品中的革命叙事,使得观众体会刀刻木版间凝结的时代印记和艺术激情。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也致力于以青年视角,推动艺术展品的国际传播。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志愿者的英文导赏让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走向国际,让千年古卷中跃动的人物群像焕发时代新生,汴河漕运的细节在双语解读中成为世界共通的文化语言。“走进艺术宫”课程的“青春的浪潮”导赏活动则以汉英双语带领观众穿越《美术作品里的上海》,从艺术家的笔触中挖掘海派艺术的红色基因,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这座城市的灵魂。此外,每天的志愿者公益导览串联起馆内四展览,为观众编织起立体的历史经纬。
+++
非遗工作坊艺趣盎然
萌宠文创AR体验乐趣连连
02
/
当艺术鉴赏与亲手创作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五一假期期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理念,精心策划"一涂一抹""版画工坊""非遗活态课堂"等系列互动项目,将静态观展升级为动态艺术实践。观众不仅能近距离欣赏黄阿忠等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更能在专业指导下化身创作者,用指尖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在墨色交融间解码建筑基因,让劳动精神与非遗智慧通过当代艺术语言焕发新生。
在“一涂一抹”工作坊中,观众一边欣赏黄阿忠老师的绘画作品,一边用莲蓬拓印与水墨绘画相结合的方式,体验淡墨与焦墨交织的乐趣,感受线条与块面的构成之美。此外,丰实印记”劳动节主题版画工作坊配套“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1931-1949)展览推出,此活动以盲盒形式抽取创作主题,从农民身影到齿轮运转,从丰收场景到累累瓜果,观众可以在铜版纸上印下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形象,在拓印间重温“新兴木刻”精神,让劳动节的意义在版画上凝固。
而5月4日的“走进艺术宫”常态化课程堪称非遗活态课堂,青少年可以在活动中了解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钢构红冠的建筑结构,学习中华大智慧大美学的榫卯结构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并探索榫卯道具的使用,进一步解码中国古建筑的“魔法基因”。观众林女士表示:“这次带儿子来参加这个课程非常有收获,一直觉得中华艺术宫的建筑很特别,今天一听讲解才知道使用的材料竟有这么多奥妙”。
除了公教体验之外,这个五一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也为观众提供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体验。首款毛绒公仔标志性的中国红造型与软萌触感俘获了大批观众的心,不少观众表示"萌到舍不得放手",与之配套的AR数字互动体验更成为打卡焦点,观众通过扫码即可在虚拟空间见证白玉兰环绕的"数字公仔"跃然屏上,这种沉浸式玩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引得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生动有趣的艺术瞬间。
大咖对谈揭秘艺术深度
沉浸式美育提供无限灵感
03
/
为了给观众提供全方位深度的美育体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跨界融合创新美育模式,构建起从专业深耕到大众普及的完整体系。
五一假期首日,“中华艺术大家说”第一季第四讲重磅开讲。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老师以“国画里的黄浦江畔”为主题,从传统山水画中的哲学思想谈到当代水墨对城市建筑的重构,揭示传统笔墨与现代城市的对话密码。当建筑学、社会学与美术理论在讲堂里跨界碰撞,现代“建筑入画”的百年路径也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精彩纷呈的讲座令观众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还从多元视角出发,为观众呈上了对于黄阿忠展览的深度对谈。5月3日,在“心中的远方”艺术对谈活动中,学术主持陈翔与对谈嘉宾李向阳、黄阿忠、沈浩鹏、黄一迁一众专家齐聚,围绕黄阿忠“横涂竖抹”的笔触,从绘画、设计、影像与跨媒介等多种维度,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自由而充满情感的笔触,描绘内心的精神远方。
结合新展“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1931-194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特邀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主任乔丽华老师,以木刻青年的刀刻作品为切入点,对1932到1937年间反映抗战的木刻作品进行解读,清晰呈现新兴木刻从革命走向救亡的转变过程,让观众真切感受木板上的家国情怀。
+++
这个假期,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用学术的深度、创作的温度、欣赏的广度,让艺术变得真正“可感知、可触摸、可共创”。未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继续致力于以多元体验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并拓展更多创新业态以串联起展览、教育、消费与旅游,让观众在“人民的美术馆”中感受文化与艺术的熏陶,书写更加生动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精彩篇章。
供稿:刘净植 | 编辑:秦愫瑶
主任编辑:吴雯雯
当前展览
49米层展厅
美术作品中的上海
49米层艺术教育长廊
“我心中的敦煌”绘画作品展
41米层艺术教育长廊
“至真·致心”
——致敬大师·《赤子冠中》少儿绘画
创作活动优秀作品展
0米层中厅、23展厅
星光云水
——星云大师的笔墨情怀主题书法展
0米层15、16展厅
黄阿忠:一涂一抹总关情
0米层20展厅
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
抗战叙事(1931-1949)
0米层21展厅
再寻桃花源——任建国中国画作品展
0米层E空间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
——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
(上海巡展)
/ 开放时间 /
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交通信息 /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 地铁路线 /
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停车可至洪山路停车场
(收费和开放信息以当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