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奋斗华章·坚守篇|二十载坚守,为稚嫩心跳续写希望

转自:交汇点 2025-05-05 22:18:34

“五一”假期期间,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部的走廊始终步履匆匆,医生和护士来回奔忙。

“你稍等一下,我这有一个昨晚从外地刚转来的小婴儿。”5月3日一大早,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世伟给身边医生撂下一句话,攥着听诊器快步穿过走廊,扎进重症监护室内,白大褂的衣角带起一阵风。

受访者供图 就在2日夜间,盐城妇幼保健院紧急请求远程会诊,一名5月男婴因心衰、呼吸衰竭命悬一线,接到会诊电话的杨世伟,联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同事紧急远程会诊,指导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直到孩子微弱的心跳逐渐平稳,病情稍稳定后连夜转院,他才稍稍松一口气。

杨主任抢救这名男婴的生死竞速始于三个月前孩子的初诊,他因气促、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脏扩大,被初步诊断为心肌病。基因检测结果如同一纸“判决书”:ACAD9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心肌病。这是一种罕见遗传代谢性疾病,该病没有特效药,只能靠营养支持延缓病情,辅酶Q10、左卡尼汀、复合维生素B组成的“鸡尾酒疗法”给孩子长期服用。但前几日的感冒发烧却撕开了脆弱的平衡,孩子病情迅速加重,合并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和高乳酸血症。

3日凌晨,孩子终于安全转运到南京儿童医院,杨世伟紧急召开心内科会议,并和重症监护室共同讨论制定方案,孩子的状况逐渐好转,目前仍在继续治疗。

从重症区转出,杨世伟的脚步并未停歇,病房里,3岁的慧慧正挂着泪珠蜷缩在病床上。杨世伟半蹲下身,将小猪佩奇玩偶贴在听诊器上:“今天咱们和小猪佩奇一起‘打电话’好不好?”渐渐地,慧慧的啼哭化作咯咯的笑声。

许愿/摄 这样的节奏,对杨世伟而言早已是常态。作为科室的“主刀手”,从医二十余年,杨世伟的日程表里鲜有“假期”二字,“全年无休”是他对医生职业的注解。门诊、查房、备班、急诊会诊,一周仅有的休息日也可能被突发的电话打断。

5月1日当天,他便来到门诊值班,从早上一直看诊到晚上6点多,80多名患儿挤满了诊室,听诊器下的心跳声串联起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与焦灼,从南京辐射至安徽、山东——许多家长赶了数百公里,只为将孩子交到他的手中。

去年“五一”“十一”假期,他为两名急诊患儿实施紧急手术;今年假期忙碌不停,假期后几天手术已排满日程。他始终记着多年前选择儿科时导师的告诫,“孩子的病情变化比流星还快,医生就是要当好他们的‘守护人’。”

诊室外的走廊上,贴着卡通贴纸的病历墙记录着住院孩子们的病情——“ASD”“VSD”“室速”等等,“你看这个‘ASD’‘VSD’,分别代表着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就是心脏多了个洞,这个‘室速’,代表着心跳过快,其实就是心脏线路问题,短路了,这些都需要我们积极干预。”杨世伟总能用家长听得懂的比喻,将复杂的医学名词化作具象的画面。

“急、难、险”,杨世伟这样概括小儿心内科的日常——患儿年龄小,诊疗风险高,如走钢丝,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该科室的拿手“绝活”,一根细细的导管穿过血管,封堵心脏的缺损,截至目前已经完成7000多例介入手术,小患者来自江苏乃至全国各地。科室还常规开展儿童心脏电生理起搏和射频消融术治疗,川崎病冠脉病变造影评估,以及肾动脉狭窄、异常侧支血管、动脉瘤、肺动静脉瘘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许愿/摄 同时,杨世伟还带领团队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2024年年底,南京一中学生在校期间突发心跳骤停,体育老师紧急除颤后被送到南京儿童医院进行抢救,后确诊为长QT间期综合征。“我们给他植入了最新型的皮下带除颤功能的起搏器,最大程度保留了孩子的正常学习、运动和生活功能。”杨世伟称。

尽管在儿童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治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杨世伟和科室同事们一刻也不敢放松。这两年,他带领团队一直在和罕见病“打仗”。“由于罕见,所以大家对其都不太了解,作为江苏省内的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我们有责任要在罕见病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利用基因测序,心内科诊断了很多合并心肌病的罕见遗传代谢性疾病,包括庞贝病、线粒体心肌病等,“每解开一个基因密码,就可能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未来,他们要让更多“医学孤儿”被看见、被治愈,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罕见被放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 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