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上周(4月25日—5月1日)出现持续多云天气,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本周,徐汇区空气质量预计总体保持优良,但受外来污染物输送影响,5月6日和11日可能出现以臭氧(O3)为主要污染物的短时污染天气,极少数对臭氧异常敏感人群可能受到较弱影响,建议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减少户外活动。
2025年4月25日—5月1日,徐汇区大气环境质量报告如下所示:
注:徐汇区空气质量数据取国控点和市控点平均值计算得出
4月25日至5月1日徐汇区空气质量等级及主要污染物:
注:受施工影响,徐家汇站点数据缺失
汇宝小科普
臭氧生成的复杂光化学反应机制及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NOx+VOCs+阳光(紫外线)→O3+其他污染物(如PM2.5)
根据化学反应简式,多云天气下仍可能出现臭氧污染,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一、光化学反应的关键条件
● 紫外线的穿透性:臭氧生成需要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紫外线(UV)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尽管多云天气会削弱太阳直射光,但云层对紫外线的阻挡有限,尤其是薄云或高云天气中,仍有足够的散射紫外线穿透云层,驱动前体物的光化学反应。
● 间歇性光照的促进作用:多云天气常伴随光照强度的波动。当云层间隙出现强光照时,紫外线强度可能瞬间增强,加速臭氧的生成。
二、气象条件的协同作用
● 温度与湿度的综合影响:多云天气可能伴随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研究表明,当温度超过25℃、湿度低于40%时,臭氧生成速率显著加快。多云天气下的高温环境有利于光化学反应进行,而低湿度减少臭氧的湿沉降(通过雨水清除),进一步加剧污染。
● 静稳天气与污染物积累:多云天气常与弱风或静风条件相关。低风速导致污染物在局地滞留,结合气流回流效应,使臭氧前体物(NOx和VOCs等)持续累积,形成高浓度臭氧。
三、前体物的排放与传输
● 本地排放的持续贡献:工业、交通等源排放的NOx和VOCs在多云天气下仍持续存在。即使云层覆盖,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的前体物仍为臭氧生成提供原料,结合光照间歇性增强,形成污染。
● 垂直传输与残留臭氧:多云天气可能伴随逆温层(如贴地逆温),阻碍污染物垂直扩散。夜间形成的臭氧残留层(约500~800米高空)在次日早晨随下沉气流输送至地面,与当日新生成的臭氧叠加,导致浓度升高。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