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郓城“创二代”郭志国: 让小城酒瓶“破圈”全球市场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01 16:04:21

在郓城县经济开发区,山东科威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内一片忙碌景象。谁能想到,这家成立于2023年的年轻企业,在短短时间内,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成功敲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公司总经理郭志国的努力。

从代工到自主:家族企业的“破茧”之路

郭志国是个典型的“企二代”。在他的记忆里,母亲早年是老金河玻璃的销售人员,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推销玻璃制品。积累了丰富经验后,2010年,母亲成立沐熙包装。创业初期条件艰苦,只有一个办公室、一个展厅和5名员工,没有自己的生产线,只能依靠代工完成订单。“当时接单全靠代工,质量难控,交货也慢。”郭志国说,随着客户增多、订单量上涨,代工模式的短板日益凸显。

2023年,家族企业决定转型升级,占地17.5亩的科威玻璃应运而生。这位“95后”掌舵人挑起发展重担,一上任便大刀阔斧:投资全新生产线,引入喷涂线、贴花线、烤炉等设备,年产能达1500万支。国内客户名单上,景芝酒业、扳倒井等知名酒企赫然在列。但郭志国并未止步于此。“白酒市场内卷,必须另辟蹊径。”他盯上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带着卡尺来验货:出海背后的“硬仗”

“出海”没有经验咋办?郭志国单枪匹马跑到济南、青岛、烟台等地的外贸公司寻求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初,科威玻璃通过外贸公司拿下首个海外订单——俄罗斯客商的10万支伏特加酒瓶,共三个货柜。这一成果让郭志国信心大增。

然而,国际市场的“入场券”并不好拿。郭志国清晰记得,客户考察时带着卡尺测量瓶身厚度,用标尺核对图案位置。生产过程中,酒瓶口的水痕都不能放过,工人得用棉棒蘸酒精逐个擦拭,反复测试才过关。但也正是这些严格要求,倒逼科威玻璃提高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如今,科威玻璃的产品已远销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危地马拉等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额占比近四成。“尽管产品成本提高,且利润大头被外贸公司拿走,但单支酒瓶的海外利润仍比国内高出50%左右。”郭志国算了一笔账。

成立外贸公司:从“借船出海”到“自主航行”

尝到甜头后,郭志国有了更大“野心”。他计划在济南或青岛成立自有外贸团队,招募精通外语的高学历人才,并在海外社交媒体投放广告。“借船出海只是第一步,未来要自己掌舵。”他目光坚定。

生产端也在持续加码:一台8色丝印机即将投产,日产能抵20名工人,年产量有望突破2000万支。企业规模扩张的同时,也为郓城当地创造了90余个就业岗位。车间工人周艳华开心地说:“我在这里计件工资,每月能挣四五千块钱,家里老人需要照顾,孩子也在上学,老公在外地工作,我请假方便,不耽误家里事。”

“创二代”的远航:从郓城到世界的跨越

科威玻璃的崛起,离不开郓城“中国酒类包装之都”的产业沃土。这里酒瓶、瓶盖、胶帽、标签、酒盒、酒箱、布类软包装等配套一应俱全,拥有完整产业链,为科威玻璃这样的企业在成本和效率上提供了坚实支撑。“产业集群是企业出海的最大后盾。”郭志国坦言。

眼下,这位“创二代”正筹备新一轮团建——去年带员工游云台山,今年目的地还未揭晓。而他的终极目标,是让科威玻璃成为全球酒企的“首选瓶厂”。“父辈没想过的事,我们来做。”郭志国站在车间里,身后流水线上的玻璃瓶晶莹剔透,正等待漂洋过海。

(大众新闻记者 牛文杰 通讯员 崔如坤 黄御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