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这个“五一”,我在崇明开盾构机!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5-01 15:32:25

在长江水下60多米处的隧道空间,闷热潮湿,耳边不时有机械的低鸣声,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长罗刚骑着电瓶车在隧道内穿行,脸庞上很快汗涔涔。过去的一年,罗刚数百次在这个地下空间这样穿行。

罗刚

目前,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盾构掘进突破6公里。在地下,记者看到隧道空间的初步形态。安装好管片和箱涵的隧道空间就像一个毛胚房,圆弧状的穹顶撑起开阔空间,脚下的箱涵拼接成平直的水泥地,两侧墙体安装有纵向的直线照明灯带和环向的五彩装饰灯带,已经掘出的6公里空间向南延伸至视线尽头。罗刚带领记者向盾构机所在方向行进,感受科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

行进至隧道内6公里左右,到达盾尾位置。我们也终于得见这个“江底巨龙”的真面目。“领航号”盾构机全长128米,主机重约2600吨,刀盘直径15.4米,是世界高铁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

罗刚身穿工作制服,戴着安全帽,在盾体处密布的配套设备间穿行,对盾构机的关键设备进行巡查。“盾构主驱动减速机的油位每天都要检查,油位就算在停机的时候也要保持在一半以上。”罗刚叮嘱盾构施工人员。盾构机主驱动减速机是盾构核心动力系统的“心脏部件”,为盾构掘进提供动力,它的油位控制是保障设备长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此外,罗刚对隧道内部中继泵站、自动化管片拼装机等环节和设备也进行了巡查。最后,他进入盾构机主控室,在主控室最前端的操作台前,两名盾构司机紧盯着多个盾构参数显示屏和掘进实时影像。罗刚迅速看完这些参数,对盾构机目前的掘进速度、扭矩、推力、环数等信息了然于心。“盾构机智能化较高,以自主掘进为主,我们负责的工作主要是以值守和监测为主,如果有突发异常情况,需要人为去分析、判断和处置。”罗刚介绍。

作为盾构机长,罗刚管理着盾构司机和盾构的一切工作。“复杂的地质条件,盾构掘进对精度超高的要求,这些都是操控盾构时需要面临的挑战。”首次担任盾构司机,对罗刚最大的挑战是操作盾构始发和接收。盾构机如果无法精准进入预先标定的洞门,会导致掘进轴线偏离事先设计的轨迹,甚至无法接收出洞,后果十分严重。罗刚前期对盾构整体情况、地质情况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进出洞门时,借助测量数据,及时调整盾构掘进参数和姿态,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顺利完成掘进工作。

今年31岁的罗刚有着近十年的盾构工作经验,一路从设备部员到盾构机长,他不断汲取盾构知识,快速成长。

2022年10月,罗刚进入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项目部,担任设备部副部长,来到崇明庙镇万安村驻扎。2022年12月底,崇太长江隧道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很快,时年28岁的罗刚被任命为盾构机长,开始迎接更大挑战。

崇太长江隧道是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沪渝蓉高铁沪宁段)的关键、控制性、咽喉工程,是全线唯一一座超过10千米的隧道,“领航号”盾构机需在长江底部复杂的环境中独头掘进11.3255公里,承受0.9兆帕水压(相当于90米水深压力),并确保高铁轨道高程(即垂直方向的高度)与设计高程之间的偏差不超过每公里1毫米(约一枚硬币厚度)。盾构机下线之前,罗刚和同事辗转到郑州、杭州等地,把关“领航号”盾构机的生产质量。全程见证“领航号”的诞生,让罗刚更了解这台盾构。2024年4月29日,“领航号”盾构机正式从崇明庙镇万安村始发。

与盾构打交道近十年,罗刚亲眼见证行业变迁。他刚入行时,我国盾构开始由依赖国外进口逐渐转向自主研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地铁和海底隧道的需求激增,这为中国盾构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如今,盾构机不仅由我国自主研发,智能化进程也不断加快。“领航号”盾构机搭载中铁隧道局专家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掘进系统”,融合自动控制技术与动态决策优化技术,实现“领航号”盾构机自主掘进与精准纠偏,以及泥水环流系统的全自动化运行,以“有人值守 无人操作”的方式自主掘进。

“领航号”盾构主司机陈冲与罗刚一同进入崇太长江隧道项目工作,是一起成长的“战友”。在他眼中,罗刚是一个细节控。“盾构机刀具磨损到一定程度时,需要更换刀具。每次罗刚都来到现场,亲自测量、记录数据,几乎盯控全程。”陈冲介绍。

盾构掘进难免会遇到特殊情况,掘进状态偶有异常。盾构司机在无法精准把控时,会第一时间寻求罗刚的帮助。“比如有时会停滞,罗刚可以比较快地找出问题根源,他可以快速分析研判,给出解决方案,有他在,我们很安心。”

在罗刚的带领下,“领航号”以平均每天8到14环的速度向前掘进,书写世界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越江隧道的新篇章。

前阵子,“领航号”顺利穿越长江刀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抵达长江江心。目前,盾构机正在向更深处掘进,最深处可达长江水下89米。“随着水压增高,对仓压的控制、泥水环流、通风管理等都是考验。”“领航号”盾构机主驱动采用国际领先的“指型+VD”设计,承压能力留足富余空间。不过盾构以何种状态掘进通过,取决于罗刚和他团队的判断。

一年中,罗刚回乡探亲仅有两次,这个“五一”假期他也依旧不停工,奔波在盾构施工的一线。聚少离多,难免让家人有些怨言,不过更多的还是理解和支持。“我的家人也觉得我的工作比较有意义。我和家人约定好了,这条高铁通车后,我带他们从成都直接乘坐高铁来生态岛游玩。”

超过半天的采访时间,记者注意到,尽管30岁出头的罗刚外表尚未完全褪去青涩,然而整个过程神情沉稳从容,表述时逻辑清晰,面对记者无法理解的专业知识,不厌其烦地解释,波澜不惊的外表掩盖不住一名中国技术管理人的低调风格和高度的专业自信。

隧道向前延伸的每一米,背后都是无数个像罗刚这样的劳动者在黑暗中的奋战和坚守,“五一”是属于劳动者的节日,致敬所有劳动者。

记者:蒋晓燕

部分摄影:黄天奇

编辑:顾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