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友情托付,最终却因7万元对簿公堂——当远在新疆的儿子指控亡父在苏州的“兄弟”老王私吞父亲遗产时,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日前给出的判决书,为一场中国式人情与法理的深度碰撞下了定语:老王取走的7万元,并非“不当得利”,而是对其400多天倾力照顾老友的“善意对价”,理应支持!
意外与托付:老张病危中的唯一依靠
苏州护城河边的银杏刚落尽最后一片叶子时,年近60岁的老王攥着一沓泛黄的发票,走进了吴中区人民法院。他身后跟着一场跨越山河的官司——家住克拉玛依的小张和其母亲,指控他“私吞”了父亲老张账户里的七万元。而这场纠纷的起点,藏在几年前一场刺耳的刹车声里。
2022年盛夏,71岁的退伍老兵老张在苏州街头遭遇车祸。脑出血、长期住院、肺部感染……病危通知书像雪片一样飞来时,老张手机通讯录里能立即联系到的人,只有一个:相识数十年的好友老王。远在新疆的儿子小张得知此事,匆匆赶来后出具了两份授权委托书,留下一句“拜托叔了”,便将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所有事宜以及住院治疗期间的相关事项都交给老王处理。
老王没有犹豫,接过了这沉甸甸的担子。从此,这个曾经无话不谈的苏州兄弟,在往后的400多天里成了老张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属”。他替老张打交通事故官司,追回了小张打算放弃的赔偿款;老张因住院和买家产生了房屋纠纷,他跑法院调解、过户并处理房款;最难的还是照顾病人——老张右脑出血后丧失行动能力,他时常前去陪护,亲力亲为。护工都感慨:“亲兄弟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份上。”
信任破裂:密码背后的遗产争议
信任的裂痕出现在2023年深秋。老张临终前,把存折密码告诉了老王,请他代为处理钱款分配事宜,却对匆匆赶来的小张闭口不提。小张只得同老王签订一份《物品交接说明》,约定父亲账户中钱款的具体处置方式。老张去世后,小张查询发现,账户只剩下28元左右。
“他后来取了96100元,除了什么医疗费、护工费,还有将近7万元对不上账,是他私自拿了,这是不当得利,要归还!”小张一纸诉状将老王告到法院,“我托他照顾父亲没有约定报酬,他也说自己是出于朋友关系才做这些事的。而且父亲还在的时候,我已经给过他1万元作为报酬了。”
“这笔钱是老张生前承诺留给我的辛苦费,不是我自说自话取走的。毕竟这一年多来,我尽力在做的是他儿子应该做而没做的事。”老王向法院表示,这笔7万元的差额不会归还小张,“我们是多年老友,我不忍心看他一个人受苦没人管,就是因为这个情分,我才答应他儿子的委托,也的确尽心尽力在照顾他、帮他办事。我拿这些钱,问心无愧。”
法理与人情:法院的深度调查
案件承办法官走访老张生前就诊医院,向工作人员了解其住院时手续办理及探望情况。 邵嘉芸 摄 审理中,主审法官吴兵了解到,老张长期独自在苏州工作、生活,与妻儿关系疏远。老张曾不认可小张是自己的儿子,因此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小张为了证明父子关系还做了亲子鉴定。在老张住院后,小张也鲜少照料。此外,老张的妻子曾在2017年起诉离婚,称与老张常年两地分居,无法共同生活,但之后又撤回起诉,在老张病重之时,也常以患病不宜长途跋涉为由未曾探望。同时,承办法官通过走访老张生前就诊医院证实,老王的确常来陪护,为他办理各种手续,如亲人般照料老张。
法院查明,签订《物品交接说明》是在2023年6月13日,老王已经于当年6月14日、15日、16日、19日、21日、25日从其账户向小张各转账5万元,共计30万元,正是约定数额。由此可知,老王信守承诺,并未违反《物品交接说明》中的约定。
随后,法院又替老王算了一笔“良心账”:小张向老王出具了多份委托书,二人事实上形成了委托合同关系,老王也完成了小张的各项委托。而且,老王在处理交通官司、房屋过户、照顾老张等过程中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根据市场交易习惯及社会一般观念,小张理应向老王支付报酬,曾经支付的1万元显然低于一般市场标准。
至于那些没留下发票的现金支出、护理院护工“王先生经常来”的证词、一摞摞的大额小额的收据,都拼凑出真实的对比:亲儿子此前还需要靠亲子鉴定确认法律关系,一个外人却在病床前守了四百多个日夜。法院在老张住院治疗期间现场调解房屋买卖纠纷时,他意识尚且清醒,告诉老王密码时也是如此。如果仅仅因为老王没有说清楚每一笔款项的去处,就认定这7万元是“不当得利”,将会挫伤公民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积极性,不利于引导公众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据此,法院判决驳回小张及其母亲的全部诉讼请求。
“司法保护施助者的合法权益,实际上是在守护我们每个人可能需要的善意。”吴兵说道,“正如这桩‘善意对价’案的判决所昭示的,法律绝不会让良善者流汗又流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诚信、友善、和谐’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彰显司法智慧和温度的裁判之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应巧玲 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