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 文章详情

在经典的滋养中拥抱时代:2025上海连环画作品展研讨会举办

转自: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2025-04-30 22:28:19

4月25日上午,2025上海连环画作品展研讨会在马利艺术空间马利美术馆举办。上海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上海红双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明霞,上海美协插画连环画年画艺委会主任施晓颉,副主任李戈晔、范奕彬,委员王味之、齐然、李知弥、李鹏、周圆、姜修宜、洪啸、梁川,原主任叶雄、桑麟康,原委员韦献青、杨建明,老一辈连环画艺术家代表朱新龙,以及部分入选作者等40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会由丁设主持。

会议围绕本届展览的整体情况和上海连环画的未来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大家认为,本届展览的作品整体质量高,且形式多样、面貌丰富,不仅有体现传统绘画手法和表现风格的作品,也有许多具有跨界融合特点的作品,展现了年轻一代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蓬勃的创造力,以及将新的艺术认知和艺术观点融入创作的自觉意识。

丁设强调,上海美协今年的工作主线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次展览的评审过程中也有很多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品,一方面是在老艺委会桑麟康主任的发动下,很多重要的艺术家也参与了创作。另一方面,新一代的连环画家也茁壮成长,特别是美术学院年轻一代的创作者,这次入选的作品比往届更多。他提出,上海是连环画的发祥地,也是创作和发行的重镇,未来的学术方向、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如何进一步往前发展,需要老中青创作者们一起来探讨研究、共同推进。

施晓颉从三个维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一是要致敬经典、传承经典。张乐平、贺友直、程十发等前辈大师创作的一大批经典作品,是向年轻人普及连环画的重要载体。二是要了解当下的艺术样式和表现手段。对于平板电脑等新的创作工具和表达手段,要与时俱进接纳进来,丰富创作的面貌。三是要共谋未来,培养年轻的创作者。两年一届的上海连环画作品展是发掘人才的重要平台,也希望能让展览中涌现的优秀作品在出版物上刊登出来,对年轻人是很好的鼓励,也可以吸引带动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加入连环画的创作。

桑麟康从连环画的叙事功能出发,交流了多年来长篇作品创作的经历。他指出,连环画是图文并茂的艺术样式,画得很好,如果文字组织得不好,画还是会逊色,建议创作者不光要在画上动脑筋,在文字上也要动脑筋。他谈到,连环画是以出版为目的,往往篇幅比较长,而架上连环画展只是挑选其中最精彩的几页展出,容易断章取义、情节不通。希望大家以后也可以尝试创作长篇,丰富连环画出版事业,也可以为展览增添精彩。

<< 左滑查看更多作品

特邀和总评委作品

李戈晔从本次展览中的“不一样”谈起,认为年轻一代作者在题材、材质、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突破和探索,为连环画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比如创作样式上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样式外,还结合了动漫、新媒体、摄影、分镜头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连环画的表现力。对于连环画的未来发展,她提出要以经典作品来滋养未来的创作,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扩大连环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发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推动海派连环画走向世界。

范奕彬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上海连环画创作和出版的盛况,强调了连环画鲜明的大众属性和普及属性。他认为,随着时代审美多样性的发展,连环画需要与其他画种作有机的结合,尤其是与相近的门类,如插画、绘本、动画、漫画的结合,互相影响、互相滋养,最终焕发生机。同时也要重视架上连环画的新形式,把以往少则几十幅、多则一二百幅的连环画,浓缩到六到十幅的体量,让画家精力更加集中,思考更加周全,画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王味之从国际的视角,畅谈了他对连环画、欧美漫画和日本卡通漫画的一些思考。他指出,日本的卡通漫画从明治维新时期发展到现在一直不断,而且形成了庞大的业态和国际化的影响。欧美的漫画也是从出版业延伸到电影行业,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业链。他认为,连环画的振兴,可以借鉴体系化的运作机制,同时进行学术性的梳理,厘清自身的长处和短板。他强调,随着大众审美的改变,不能仅仅依靠以前的创作方法来创作新的连环画,要运用现代的技术进一步传承发扬,吸引更多年轻人和青少年走进展厅,走近连环画。

李知弥分享了个人艺术创作转变和女儿成功考学经历的感悟。他提出,连环画的未来应该拥抱时代,接纳AI技术,开拓更大的空间。认为艺术一旦有了不管任何形式上的影响,就会形成标准。建议适度放手让年青一代作者去探索,让他们在试错中不断成长。

<< 左滑查看更多作品

优秀作品

洪啸回溯了个人绘画成长历程,坦言自幼通过临摹《新民晚报》上的连环画进行艺术启蒙。如今连环画创作生态式微,身边从业者多转向动画、插画或绘本领域。他发现,当下年轻创作者大都存在“自我表达优先”的局限性,而连环画“以普世方式讲好故事”的叙事逻辑,恰好能为创作补足“共情力”的短板。他认为,随着AI技术的发展,创作者的核心价值在于“思考的不可替代性”;而面对B站等平台主导的日系ACG文化浪潮,如何将本土文化基因与现代形式融合,既需行业平台的引导,也需要跨代际创作者的交流碰撞。期待与前辈交流经验,共同推动连环画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转化。

李鹏交流了中国画和连环画创作的共同点,都是以文学为范本或者以故事为范本开展创作。他提出,海派连环画作为连环画的半壁江山,老一辈的艺术家创作了很多经典的作品,作为美术院校将加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尤其今年上海师范大学将成立“方增先艺术研究中心”,对方老连环画创作的学术梳理将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希望得到同业的支持和帮助。

韦献青回忆了早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织连环画创作的工作机制,感叹现在连环画形式的丰富多样。他认为,架上连环画与长篇连环画相比,有“微小说”“短视频”的特点,建议进一步突出文本的作用,使连环画的特征更明显。

姜修宜结合月份牌年画遇到的共性问题交流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她提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寻找身份的重构,既要植根于东方美学,但也不能拘泥于传统。提出通过与动画漫画结合,IP开发,社交媒体推广等多元化的举措,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梁川作为在连环画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表达了对连环画的深厚感情。他认为,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的一大批经典作品,创造了中国风格的图画书,这一点值得后辈们勇敢去学习和参考,把它作为一个大的宝库从中得到营养,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往前走。

朱新龙作为老一辈的连环画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认为,现在连环画创作的手法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考验作者的默写能力,也就是中国画创作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即要从平时看的事物当中,通过内心的感受画出来。他强调,不管将来AI技术如何发展,艺术创作要坚持从内心感悟出发,从思考和想象出发,这是绘画的根本。

杨建明谈到,月份牌年画和连环画都是“上海非遗”,两个项目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就是守正创新。融合新技术、新媒体是创新发展的一个方面,也要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在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创作,才可以画出更精彩,更符合时代的内容。

周圆结合当下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大量使用AI技术生成脚本和图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海派连环画传承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感。她建议,两年一届的“上海连环画作品展”再设置一个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单元,让他们在参与创作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传承。与此同时,在保护传统手绘创作的前提下,按照一定比例吸纳新技术创作的作品进入展览平台,更全面真实地反映连环画创作的整体面貌。

齐然坦言,各位专家从连环画发展的历史、新的创作方式、展览展陈方式、出版等方面的思考让她深受启发。她表示,作为一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将继续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加入到连环画的创作中来。

吕明霞从“马利”百年老品牌的传承发展角度,交流了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她提出,连环画在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了很多创新,如果能够进一步在大众层面,尤其是把青少年层面的宣传推广做好,传承发展工作肯定能做得更好。

展览初评、复评和评优

两年一届的“上海连环画作品展”是定期展示和检阅连环画创作成果和人才队伍的重要平台。本届展览结合主题,集中展示了上海连环画的传承脉络与创新突破,共展出73件入展作品(含10件优秀作品)和11件特邀艺术家和总评委作品,共计84件480余幅。其中,10件优秀作品将直送第十三届上海美术大展复评。

展览展期将至6月3日。

· 主办单位 ·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 承办单位 ·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插画连环画年画艺术委员会

      上海国韵双喜文化有限公司

· 展览时间 ·

2025年4月25日—6月3日

10:00-16:00

(节假日、周一闭馆)

· 展览地点 ·

延安西路3300号

(马利美术馆)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