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中山陵开始重点整治梧桐大道占道商拍,引发社会关注,多数网友都“拍手称快”,这也折射出多数游客对旅行中过于追求出片的心态颇有微词。当 “出片” 成为出行的最终目标,不仅滋生了商拍乱象,也让旅游逐渐成为一场场“出片竞赛”,旅行的意义正在悄然变质。这不禁让人深思,美景与美照之间的“分寸感”该如何拿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度追求"出片"不可否认会给旅行带来一些不太舒适的体验。其一,滋生侵占公共空间等不文明行为。中山陵梧桐大道的商拍团队长期霸占最佳机位,还会要求行人避让;厦门清水宫前等待拍摄的游客常常堵塞通道,不仅影响了其他游客的体验,还会造成交通堵塞、居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其二,忽视自然与文化本身的价值。在南京梧桐大道上、厦门清水宫前,游客多只关注出片角度、"飞机与古庙同框"的瞬间,却忽视了“绿色长廊”的浪漫诗意以及百年宫庙承载的闽南文化。其三,易造成安全隐患。去年底,李现发布云南虎跳峡景区中虎跳拍摄的照片被不少人赞为“人生照片”,但壮丽与自由的照片背后却隐藏着多重风险,近日当地文旅部门又发布安全提示,明确规定封闭该区域。若游客盲目跟风,专注于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很可能误入危险区域。
重建旅行意义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对游客而言,要学会"在场体验"。放下相机在梧桐大道漫步十分钟,感受到的树影婆娑远比照片更动人;花五分钟了解清水宫的建筑特色,收获的认知远比一张打卡照更有价值。数据显示,普通人手机中78%的旅行照片在拍摄后从未被再次查看——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旅行记忆应该留在心里,而非仅仅存储在手机里“吃灰”。
社交平台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目前,有的社交媒体平台会通过算法推荐强化“15秒出片”的流量逻辑,例如,重庆洪崖洞90%的热门内容聚焦“金色夜景打卡”,历史渊源提及度不足10%。这种算法偏好倒逼景区为迎合视觉消费,甚至不惜牺牲文化深度,形成“流量泡沫”。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景点”还常常有着通过滤镜、构图营造出超现实的“完美画面”,现实中则往往是景观失真的问题。平台需要改进算法机制,减少对"网红打卡点"的单一推送,增加"文化深度""历史故事"等多元标签。可喜的是,部分平台已开始尝试"无滤镜挑战""真实旅行体验"等新模块,这种引导值得推广。
景区管理需要智慧。南京对梧桐大道采取"划定拍摄专区+加强巡查"的疏堵结合策略,既满足拍摄需求,又保障公共秩序;厦门清水宫准备糖果茶水的暖心之举,既缓解游客等待焦虑,又传递城市温度。这些创新管理方式证明,合理引导完全可以实现游客体验与文化保护的共赢。
当南京中山陵梧桐大道的法桐搭起绿色长廊,当厦门清水宫的飞檐与飞机共绘时空画卷,这些瞬间本应是文化与自然之美的共鸣。五一假期即将到来,让镜头成为发现文化深度的工具,而非替代体验的屏障,这 “分寸感”相信你我都能好好拿捏。(曾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