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枣庄市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全力壮大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两高四新”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高质量步伐不断加快。大众新媒体大平台枣庄编委会联合枣庄市委网信办举办全景式融媒报道《对话汇•“强工兴产”背后的故事》,旨在全方位展示枣庄“6+3”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发展的生动实践。
当“五一”假期与初夏相遇,文旅市场的竞争早已不局限于传统景区。
如何在同质化中突围?枣庄给出了答案——以“演艺+文旅”为核心,串联起历史、自然、美食与科技,打造一场沉浸感拉满的假日盛宴。
“本次文旅营销继续沿用‘枣相见・榴美好’的宣传品牌,简洁而富有诗意,传递出枣庄热情好客的城市形象。”
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莹莹说,活动主题定为“跟着演艺(赛事)游枣庄”,旨在突出演艺(赛事)活动在旅游体验中的核心地位,引导游客深度领略枣庄的独特风情。
“五一”假期,枣庄策划了5大系列195项活动。同时,精选出10项重点活动,打造5条旅游特色线路和19个网红打卡点,并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惠民措施。本次活动将从5月持续至9月,横跨整个夏季,为市民游客提供长达数月的文旅体验,持续点燃文旅消费热情。
从音乐盛典的声浪到古城的千年回响,从VR穿越到舌尖上的非遗,枣庄正以多维度的创新体验,向全国游客发出邀约:这里,值得一来。
理由一:让文旅体验“活”起来
今年,枣庄的“五一”关键词是“演艺”。
无论是渔灯巷戏剧美食文化季还是“5·2枣庄音乐盛典”的巨星阵容,这座城市将“看演出”与“游景区”深度绑定,让游客的每一步都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4月29日,2025“戏游齐鲁好食光”主题活动暨渔灯巷戏剧美食文化季在枣庄市台儿庄区启动。在这里,戏剧成为景区“引流器”,美食成为游客“记忆点”,音乐成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戏剧和美食的结合,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此次活动将国潮元素与戏剧美食巧妙融合,围绕“戏韵齐鲁景中游”“舌尖饕餮进景区”“风味齐鲁演艺秀” 三大主题,山东各地特色戏剧将轮番上演,游客可以在街巷烟火中品味鲁菜的醇厚鲜香。
在台儿庄古城“时光奇旅”VR项目,游客可穿越回台儿庄战役的烽火岁月,或在运河商贸鼎盛时期与虚拟人物对话。这种“历史可触摸”的科技赋能,让枣庄的文化底蕴不再局限于静态展示,而是转化为动态的参与感。
在薛城区,“5·2音乐盛典”则用潘玮柏、萧敬腾等明星的声浪点燃城市激情。这场活动不仅是听觉盛宴,更是一场文旅融合的试验:凭演唱会门票可享台儿庄古城半价优惠,免费接驳专线串联高铁站与核心景区,实现“音乐+旅游”的无缝衔接。枣庄的心思显而易见——通过头部演艺IP,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理由二:N种度假方式任君选
五月榴花红似火,让我们在小城铺开文艺的画卷,用载歌载舞的乡村村晚点亮初夏的夜晚。这些饱含乡土气息的演出,既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是向四方宾朋发出的赏花邀约,来峄城赏榴花、逛榴园、看乡村村晚。
如果说演艺是枣庄的“主线任务”,那么五大系列活动则是解锁城市魅力的“支线剧情”。在这里,游客可以找到N种度假方式:
——避暑纳凉:抱犊崮森林康养游、莲青山漂流季,让游客在绿意中感受清凉;
——舌尖狂欢:渔灯巷的“戏剧美食市集”、熊耳山槐花文化节,将鲁菜精髓与非遗技艺结合,一碗黄花牛肉面背后是运河商贸的历史叙事;
——文化寻根:运河支队抗日事迹展、油画作品展、非遗乐购季,让红色记忆与匠心传承触手可及;
——潮玩体验:九龙湾非遗街区的书法家现场创作、双子星恒太城的摇滚节,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出新火花。
更值得一提的是,枣庄并未将文旅项目局限于单一景区,而是以“运河古风”慢城生活之旅、“森林康养”休闲生态之旅、“烽火记忆”枣庄红色之旅、“行读枣庄”科普研学之旅、“鲁南乡韵”避暑休闲之旅等5条特色线路串联全域资源。
理由三:诚意背后的“留客哲学”
文旅市场的竞争,最终是“性价比”的较量。
枣庄深谙此道,推出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惠民措施:外地游客凭高铁票可享17家景区门票折扣,微山湖红荷湿地对特定列车旅客免票,东方怡源酒店赠送温泉门票……这些政策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巧思——通过交通优惠降低出行门槛,再以“住酒店送景点”延长停留时间,形成消费闭环。
更具创新性的是“乘着火车游枣庄”计划。将高铁站与文旅资源深度绑定,不仅吸引省内游客,还通过赴苏皖鲁豫交界地市推介,瞄准跨省短途游市场。
无论是免费接驳专线,还是“爱情官宣处”的婚恋服务,枣庄正试图让游客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枣庄的“留客哲学”很明确:让游客“来得容易,玩得尽兴,还想再来”。
当其他城市还在比拼景区数量时,枣庄已跳脱出传统框架,用“沉浸感”“多元性”和“诚意”重新定义文旅价值。
这个五一,与其挤入人山人海的“网红城市”,不如走进枣庄——在这里,每一场演出、每一道美食、每一次穿越,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值得来?
因为枣庄能让旅行成为一场“不设限”的发现之旅。
(大众新闻记者 孟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