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相见・榴美好”,这是枣庄文旅营销的宣传品牌,简洁而富有诗意,传递出枣庄热情好客的城市形象。
今年枣庄市“五一”假日暨夏季文旅市场活动主题定为“跟着演艺(赛事)游枣庄”,旨在突出演艺(赛事)活动在旅游体验中的核心地位,引导游客深度领略枣庄的独特风情。
随着文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从同质化中突围成为各地探索的焦点。枣庄通过深挖本土资源、创新融合业态、强化区域联动,打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组合拳,展现了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文化为核:以演艺激活历史基因
枣庄文旅的最大特色在于将文化基因与现代演艺深度融合,构建“跟着演艺游枣庄”的核心体验。
从“5·2枣庄音乐盛典”到台儿庄古城的“运河行歌·戏绘台城”沉浸式演艺,再到“戏游齐鲁好食光”戏剧美食文化季,枣庄通过多元艺术形式重新诠释了运河文化、红色记忆与非遗民俗。
台儿庄古城以“全城皆戏”为理念,将动态巡游与静态展演结合,通过《乾隆巡游》《鲁南皮影戏》等常态化演艺,让游客在“一步一演出”中感受历史的流动;而“时光奇旅”VR项目则以科技手段重现台儿庄战役的壮烈场景,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跨时空对话。这种“文化+演艺+科技”的多维叙事,不仅强化了游客的沉浸感,更让枣庄的历史文化以可触、可视、可感的形式鲜活呈现。
——科技赋能:用创新激活文旅体验
枣庄在传统文旅资源中注入科技元素,打造差异化体验。
薛城区“月下音乐季”引入顶尖音响系统,将古韵与摇滚声波共振,营造视听震撼;台儿庄古城的VR大空间沉浸交互项目,借助实时渲染和动态捕捉技术,让游客360°穿越千年运河盛景。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体验的趣味性,更将枣庄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传播的数字内容。
“爱情官宣处”等场景化服务设计,通过“文旅+婚恋”模式,将情感需求融入产品,形成独特的社交消费场景。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既满足了年轻群体对“打卡”“分享”的需求,也为传统文化赋予了现代生命力。
——区域联动:以线路串联跨省资源
枣庄地处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其文旅策略的一大亮点是打破地域限制,通过跨省推介与线路整合放大资源优势。
一方面,推出“运河古风”慢城生活之旅、“烽火记忆”红色之旅等五条特色线路,串联起九龙湾非遗文化、抱犊崮森林康养、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19处网红打卡地,形成主题鲜明的产品矩阵;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赴周边地市开展文旅推介,吸引省际客源。“乘火车游枣庄”政策通过高铁票与景区门票联动,精准引流外地游客;微山湖红荷湿地对“齐鲁1号”旅游列车乘客免票,进一步深化了区域交通与文旅的协同效应。这种“内外联动”的策略,既拓宽了市场半径,也强化了枣庄作为区域文旅枢纽的地位。
——惠民引流:以政策撬动消费潜力
在枣庄全域范围内,外地游客凭高铁票可享景区折扣,微山湖红荷湿地对特定列车乘客免票,东方怡源酒店推出“住宿+温泉”优惠套餐,形成“交通-住宿-景区”消费闭环。同时,针对细分群体定制福利,如熊耳山景区对劳模免票,台儿庄古城推出学生特惠票,既体现了社会关怀,也精准覆盖了家庭游、研学游等客群。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游客出行成本,更通过“门票+演艺”等套票设计,通过“普惠性+精准性”政策组合,释放文旅消费活力。
对文旅的特色化探索,本质上是对本地文旅资源的重组、再利用、再传播。通过文化赋能、科技加持、区域协同、政策引流,枣庄不仅激活了本土资源,更塑造了鲜明的文旅形象——“枣相见・榴美好”。
未来,如何在持续创新中保持品牌活力,避免活动同质化,或是其需要面对的挑战。
但毋庸置疑的是,唯有深挖特色、敢于破界,方能在文旅红海中开辟新蓝海。
(大众新闻记者 孟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