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30日),静安区召开教育大会,发布静安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1+3”系列文件,提出,围绕“打造与国际静安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总体定位,至2027年,提升教育质效,增强创新活力和治理效能,形成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制订党建引领、五育并举、质量精进、改革攻坚、人才强基和资源优化等六项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静安区委书记钟晓咏出席会议并讲话。
静安提出,前瞻布局未来教育资源。着眼未来5—10年人口结构转型与教育需求升级趋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教育资源动态调配机制,根据学龄人口“梯次变动、错位达峰、区域分化”的变化特点,探索教师、校舍跨学段、跨区域共享模式。
引入高校资源合作办学,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需求导向、弹性供给、智能调配”的立体化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对接人口发展和城区规划,构建“托幼一体园+社区宝宝屋+专业托育机构”的托育服务网络。实施托育扩优提质“六大行动”,坚持“新园所必开托班、有条件园所必扩托班”,2027年前实现托幼一体园100%覆盖、普惠园覆盖率≥95%,新增托位1000个。
优化中小学资源配置,重点缓解中部地区学位紧张问题,加强北部(彭浦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初高中入学高峰应对方案落地。
深化集团化办学和教育联盟建设,完善教师柔性交流轮岗机制,扩大优质师资覆盖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创新实验室、智慧学习空间、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改善薄弱学校硬件条件,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静安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推进科教强区战略、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数字赋能,整合校内外科学教育社会资源,促进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形成和丰富“一体两翼”的静安区科学教育新图景。通过实施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和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努力达成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学生科学素养显著提升、科学教育氛围更加浓厚。
静安将构建科学教育全景生态。实施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及创新人才培育三大工程,开发“科学教育数字地图”,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等资源,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全覆盖、科学教师100%配备全覆盖、科学副校长配备全覆盖。强化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静安强调人才队伍建设在教育发展中的优先地位,进一步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探索指向动力激发的人才发展道路,焕发教育人才的专业生命活力。
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聚焦4项重点任务:构建基于教育人才全专业生命周期的立体全程专业发展图谱;优化教育人才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的专业能力提升体系;搭建发挥高端教育人才示范引领作用的多维立体辐射平台;强化教育人才全职业生涯发展的全方位支持与关爱体系。
一方面实施高端人才发展激励政策:实施《静安区高端教育人才发展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试行)》等工作方案,建立“一人一议”特殊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力度引进思政、物理、化学、人工智能等紧缺学科人才;设立“区长教育奖”“耕耘教坛年限奖”“课程改革攻坚奖”等专项奖励,成立“教育人才发展联盟”和引智基金,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另一方面健全人才关心关爱体系:实施教育人才“阳光呵护”计划,为外地引进单身教师提供人才公寓和租房补贴;为教育人才提供心理健康、医疗、家庭教育等免费咨询;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提供学术假和国内研学支持,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会上还发布了《静安区“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5—2027)》,方案提出,以常态化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项目化行动抓推进为抓手,以课程过程性循序研究为方法,以家校社协同共赢为支撑,用三年时间构建形成学段紧密衔接、教学整体融合、资源有效统筹、社会有力支持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静安将以上海市“大思政课”实验区建设为突破口,打造覆盖静安基础教育全学段的思政课程群,培育100门区级“中国系列”课程、1000节思政精品课。围绕“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校内外育人共同建设两个发力点,展开形成包括六大体系、18个子目录支撑的静安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将静安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建设9个德育综改联盟、11个红色资源研究共同体、100个校级“一刻钟”实践圈,形成“十馆一路联百校”的“大思政课”联动工作格局,创建静安教育红色106品牌。
文字:曹轶姗
图片由静安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