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中老年人沉迷于假冒“国学课”,被一些“大师”不断灌输“一个手机号码就是一条人生路”“别怪路不平,只是号不好”等观念,推销所谓的“改名改号码改密码套餐”,一不小心就被骗去了几千甚至上万元。
手机号码不过是电话管理部门为手机设定的号码而已,根本不可能与命运扯上任何关系,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当“改手机号就能改命”的荒诞说辞披上国学外衣,再加上“数字磁场”“能量频率”等伪科学概念粉饰,就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大师”在将一串手机号变成收割财富镰刀的同时,也造成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扭曲。
网络上,“手机号码算命”骗局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前端以“国学公益群”吸纳目标群体,中端通过直播间塑造“大师”权威形象,后端则用“改号改运”为由收取大额费用,甚至诓骗中老年人进行各种虚拟产品投资骗取钱财。更讽刺的是,骗子团队深谙法律漏洞,将诈骗所得包装成“文化咨询费”,甚至开发出分期付款的“套餐式服务”,让迷信骗局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运作。
骗局之所以屡禁不止,折射出多重社会隐忧。部分中老年人面对数字鸿沟时的认知局限,独居群体对情感关怀的极度渴求,以及大众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集体性偏差。骗子们精准利用中老年群体对健康、财富、子女教育的焦虑,将命运无常的惶恐转化为“花钱改命”的投机心理。当受害者对着手机尾数反复推敲命理时,他们或许不曾意识到,自己早已沦为骗子剧本中的待宰羔羊。
遏制此类乱象需要系统性治理。法律层面应建立“国学培训”资质审查制度,对宣扬数字迷信的机构予以顶格处罚;平台需完善关键词过滤机制,阻断“改号改命”类直播的传播渠道;家庭成员更要主动填补情感真空,用陪伴消解老人对“神秘力量”的心理依赖。命运从来不是一串随机数字的排列组合,而是脚踏实地的人生轨迹。当我们在嘲笑“手机号决定命运”的荒诞时,更应警惕那些将传统文化异化为敛财工具的社会毒瘤。毕竟,真正的“改命”之道,永远藏在勤勉的双手与清醒的头脑之中。
(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