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理古城民宿的露台上飘起普洱茶香,年轻人正仰面躺在竹椅上,静候一场日落。旁边支起的望远镜对着山间渐起的薄雾——这里少有网红景点,多的是徒步一小时才能抵达的古朴村落。
这个“五一”假期,很多人选择了这样别开生面的休闲之旅:曾经三天打卡八城的“特种兵”旅行渐渐退潮,更多人选择“慢充式”旅行,用五天时间深度体验一座古镇的晨昏。各大平台数据以及酒店预订情况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文旅消费呈现“长线旅游目的地兴起”“县域旅游爆发”“体验经济主导”的特征。快与慢之间,折射出中国旅游业正在经历的嬗变。
“慢充游”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旅游的另一种可能。人们不再急于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不必为了赶时间而错过沿途的风景,而是带着更多松弛感,享受更少拥挤的旅游体验。旅游也不再只是看风景,越来越多的人用“是否获得深度情感共鸣”重新定义旅行质量。黄山文旅推出的“二十四节气研学游”项目印证了这一趋势。游客在宏村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作徽墨,在茶田参与古法炒制,这种将文化体验融入旅行全过程的模式,使得单客消费时长提升至3到4日,显著带动了周边餐饮、文创消费增长。数据表明,当旅游从“空间位移”转向“时间沉浸”,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将实现几何级增长。
县域旅游的爆发尤其值得玩味。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县域市场旅游热度同比增长25%。“奔县游”并非昙花一现,越来越多县城展现巨大文旅潜力。从“一只龙虾”拉动百亿文旅市场的盱眙,到“一号公路”带动超250亿元收入的溧阳;从昆山的水乡古镇,到兴化的千垛油菜花海……我省县域旅游正在“串珠成链”,展现别具一格的县域之美。一些老城古街通过活化工程,将银匠铺、折扇艺术馆、古籍修复馆等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为游客带来“非标化”“在地化”的独特体验。这种主客共享的生活化场景营造,正是应对体验经济的核心策略。
从“特种兵”到“慢充游”,不仅是旅游市场本身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发展之变——当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人们不再满足于用脚步搜集景点样本,转而追求用心灵感受风土温度,这对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提出新的课题。当然,快慢之间皆风景,恰如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与罗汉的袈裟,各自勾勒出生命的韵律。无论是“挤在人海”还是“躺进山海”,无论是用0.5倍速品味一盏茶还是用2倍速追赶地平线,都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真诚丈量。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