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举行,江苏共有121人受到表彰,其中全国劳动模范82名、全国先进工作者39名。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表彰对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有利于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挺膺担当、团结奋斗。
从表彰对象看,评选表彰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重点向产业工人倾斜,注重推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以江苏受表彰的121人为例,企业职工和其他劳动者类别54名,一线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43名,农民类别28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类别39名。其中,既有一线工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也有专家学者、企业经营者。检索他们的新闻报道,好比翻开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沾满机油的手套、躬耕田野的身影、烈日骄阳下的汗水、被雨水打湿的裤脚、野外“风餐”的盒饭……这些画面,恰似一帧帧动态浮雕,一起组成了江苏大地上最美的劳动瞬间。
有位劳模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国家“脊梁”是千千万万个弯下去的“腰背”。如果把“脊梁”看成尊严,弯下去的“腰背”就是辛勤的劳动。回望过去,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变,创造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勤勤恳恳付出、胼手胝足创造。美好梦想,只有通过稼穑之难才能实现;发展难题,只有通过耕耘之苦才能破解。如今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更要善于从“劳动最光荣”中再悟劳动的意义,礼赞劳动、热爱劳动,做光荣又幸福的劳动者。相信,只要勤劳本色不变、俭朴风尚不变、艰苦奋斗精神不变,我们一定能从劳动中锻炼出强大韧性和创新活力,带领中国经济穿越逆流、破浪前行。
劳动不仅是经济与物质范畴,而且是人文与社会范畴。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社会关系、产生语言和意识,推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精神成果的创造。可以说,劳动是精神文明的根本源泉,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助力,也是个人成长的前置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授予奖章、表彰模范,不仅是要引领广大劳动者通过劳动和双手创造物质与财富,更是要借此激发劳动者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力量。全社会看得见榜样、学习好模范,才能切实激发劳动者劳动才能、实干热情和创造潜能,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也才能有“强支撑”。
国之富强,始于劳动。劳动不是荡气回肠的“口号”,不是喊给外人看的“宣言”,而是坚守“平凡”以成就“非凡”的韧劲,是“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是挫折与负重之下的勇毅与甘之如饴。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让我们再悟劳动的意义,在“躺平”的杂音中坚守劳动信仰,真正把“劳动最光荣”的信念烙印于心、践行落地,以无畏风雨的干事热情书写江苏发展的新华章,用弯下去的“腰背”挺直发展的“脊梁”。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