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调侃“国家都不允许你胖了”。
记者获悉,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了减肥减重门诊,通过多维度管理,科学、安全、有效地为超重/肥胖者提供个性化方案。
饮食+运动,远离肥胖并发症
记者在闵行区中心医院减重门诊看到,来看的主要是糖尿病患者,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超重的情况。一位阿姨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就是个“吃货”,什么都爱吃,后来问题来了,不仅体型越来越胖,糖尿病也悄悄找上门。“现在不敢乱吃了,医生会给我们指导,按照要求管住嘴、迈开腿,体重下来一些了。”
“现在,人们的减肥意识慢慢增强,基本上减重门诊量每天有四五十人次,另外还有一些患者在内分泌科看。”闵行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减重门诊负责人宋玉萍告诉记者,大部分患者就诊时,首先需要评估患者肥胖类型及原因。如果仅为超重或单纯性肥胖且无合并症,建议先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但对于18岁以上成人,若BMI≥32.5 kg/m²,或BMI≥27.5 kg/m²且合并2型糖尿病或者其他相关疾病,在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减重手术治疗。
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们这里看的病人,我们会要求他们定期复查随访,跟进减重效果,并调整方案。”宋玉萍说,门诊中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的患者比例近90%,减重是基础,它能有效地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降低血管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今年,闵行区中心医院将成立体重管理中心,提供减重一站式服务,包括营养咨询、运动指导、心理治疗等。
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肥胖—代谢综合征专病门诊由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臧淑妃坐诊,提供个性化评估、营养咨询、运动指导、心理支持、医学监控、长期跟踪等服务。自2020年门诊开设以来,日均门诊量30人左右,以减重、改善代谢功能障碍需求的患者为主。半年前,22岁的王女士前来就诊,162cm的她体重达到了85kg。经询问得知,王女士生活作息欠规律,平时不爱运动,经常熬夜,导致内分泌失调,合并了多囊卵巢综合征。臧淑妃为其开出了个性化减重处方,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等。6个月后,王女士减重20kg,成功摆脱肥胖困扰。
除了二三级医院,华漕、虹桥、古美、梅陇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设了减重门诊,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形式,帮助患者更好地实现减重的目标。
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西医结合减重门诊就是其中之一,该门诊通过饮食营养干预、运动方式指导、GLP-1受体抑制剂(司美格鲁肽等减肥针)皮下注射、中医穴位埋线、中药口服等方式,帮助超重肥胖患者有效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减重代谢MDT门诊也是通过医学评估、医学干预、膳食模式+线上督导等为超重和肥胖者提供综合治疗和个性化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门诊不约而同提到了中医埋线。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减重门诊负责人赵睿男告诉记者,穴位埋线可以抑制患者的食欲,也能够刺激患者自主神经,使其功能活跃,促进腹壁肌肉收缩,增加能量消耗,改善代谢状态,达到减重目的。穴位埋线减重将依据患者不同的体质、肥胖因素进行辩证选穴,更具针对性、个性化地调节患者体内代谢情况。
很多人觉得,胖一点没关系,顶多就是穿衣服不好看。但事实上,肥胖带来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温床”:肥胖会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肥胖影响生活质量:肥胖会导致行动不便、睡眠呼吸暂停、关节疼痛等问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肥胖带来心理负担:肥胖者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且呈现出以下特点: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地区肥胖率增长速度高于城市,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面对严峻的肥胖形势,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科学减重。树立健康意识,将体重管理融入日常生活:不要等到肥胖带来健康问题才想起减肥,要将体重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健康习惯。科学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坚持运动,增加能量消耗: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寻求专业帮助,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如果体重超标严重,或者有健康问题,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科学合理的减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