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万家灯火,上海的夜空下,一类神秘的夜行者——鸮,正在悄然活动。所谓“鸮”,俗称“猫头鹰”,是鸮形目鸟类的总称,均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猫头鹰是夜行性猛禽,以鼠类为主食,也捕食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它们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
猫头鹰不仅是中华文化中的祥瑞象征,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市的猫头鹰,了解这些暗夜精灵的生存奥秘。
根据历史资料与多年来野外调查数据,上海已累计记录到鸮形目鸟类共计2科8属11种,多为罕见种或偶见种。
北鹰鸮
(Ninox japonica)
鸱鸮科 鹰鸮属
◇ 识别特征:上体为深褐色,头颈为灰褐色,下体为浅色并具褐色斑块(区别于其他鹰鸮的心形斑块)。眼睛较大,虹膜为亮黄色。
◇ 食性:主要以鼠类、小鸟和昆虫等为食。
◇ 分布生境: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树林、林缘灌丛、种植园、果园,以及沼泽湿地。近年来在浦东和崇明有记录。
◇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北鹰鸮(青杉桐梓 摄)
领角鸮
(Otus lettia)
鸱鸮科 角鸮属
◇ 识别特征: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足25厘米,耳簇羽明显,虹膜呈琥珀色,背部有细腻的斑纹。
◇ 食性:以小型哺乳动物(如老鼠)为主,也捕食昆虫和小型鸟类。
◇ 分布生境:常见于城市公园、郊区的树林和湿地。近年来,世纪公园、共青森林公园等地偶见。
◇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领角鸮(李永涛 摄)
领鸺鹠
(Taenioptynx brodiei)
鸱鸮科 领鸺鹠属
◇ 识别特征:中国最小的猫头鹰,体长通常在14~16厘米,上体浅褐色而具橙黄色横斑,头顶灰色,具白或皮黄色的小型“眼状斑”,虹膜黄色,嘴角质色,颈圈浅色,无耳羽簇。
◇ 食性:以昆虫、鼠类、小鸟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
◇ 分布生境:常见于中低海拔丘陵及平原地区的各类森林及林缘灌丛地带。近年来在浦东南汇有记录。
◇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领鸺鹠(青杉桐梓 摄)
红角鸮
(Otus sunia)
鸱鸮科 角鸮属
◇ 识别特征:体型较小,体长约20厘米,眼周有明显的黑色轮廓,鸣声为急促的“啵啵”声。
◇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蜻蜓、飞蛾等。
◇ 分布生境:多栖息于湿地和芦苇丛中。近年来,崇明、浦东南汇有记录。
◇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红角鸮(青杉桐梓 摄)
纵纹腹小鸮
(Athene noctua)
鸱鸮科 小鸮属
◇ 识别特征: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足25厘米,面部呈灰褐色,有明显的纵纹,眼睛为黄色,飞行时无声。
◇ 分布生境:低山丘陵的开阔原野。近年来,崇明有记录。
◇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纵纹腹小鸮(受伤救助,李永涛 摄)
短耳鸮
(Asio flammeus)
鸱鸮科 耳鸮属
◇ 识别特征:中等体型,体长约35厘米,耳羽簇不明显,羽毛为黄褐色,面部有白色斑纹,眼睛为黄色。
◇ 分布生境:开阔地较为多见,繁殖期常在沼泽附近的草丛中或阔叶林内树洞中营巢。近年来在浦东南汇有记录。
◇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短耳鸮(青杉桐梓 摄)
猫头鹰是城市林绿地中的顶级捕食者,对控制鼠类和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起着重要作用,是天然的“灭鼠专家”。同时,它们也是环境健康与否的指示物种,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能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猫头鹰为国家二级及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少数种类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在城市及周边生活的猫头鹰其生存仍面临诸多挑战:
➤ 栖息地丧失:城市化进程导致森林和湿地等猫头鹰适宜生境的减少,栖息地不断被压缩。
➤ 光污染:城市灯光可能会对猫头鹰的行为活动造成干扰,如影响其捕食和繁殖行为等。
➤ 食物链污染:灭鼠药等化学毒物通过食物链富集,成为影响猫头鹰身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保护猫头鹰不仅是保护一类生物,更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行动起来:
➤ 减少光污染:在夜间关闭不必要的灯光,为猫头鹰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保护栖息地:保护湿地和森林,为猫头鹰提供安全栖息的空间。
➤拒绝使用毒饵:推广生态友好的灭鼠方法,避免化学毒物进入食物链。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增加科普宣传,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生态保护行动。
猫头鹰是上海夜空中的精灵,它们的存在让这座城市多了一份野性魅力。元宵节,当我们仰望一轮明月之时,不妨留心那些暗夜中翱翔的身影。保护猫头鹰,守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携手行动,共同守护城市中的暗夜精灵!
作者:上海科技馆 谢汉宾,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王卿
科学审核:李必成、吴建强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