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经验交流 | 东川区转型发展的嬗变之路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01-17 18:27:00

百里矿区里“万人探矿”,丰富的铜矿资源为曾经的云南省东川市带来长足发展。然而,以铜的采选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区划调整至昆明市后,东川区加快转型。特别是近年来,东川区聚焦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整合历史遗留的铜矿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小江泥石流沙滩,积极抓住经济转型发展机遇,通过做优做强小江特色农业,以产业促发展,以项目带就业,带领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以生态效益最大化实现变”废”为宝、化“劣”为优。
尾矿库摇身一变“增收地”
东川铜治文化一直是外界认识、了解东川的一张典型名片。当下、东川区深入贵彻新发展理念、诵过盘活星矿库十地资源、结合立体气候优势,因地制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将尾矿库打造成“增收基地”。
初冬时节,东川区汤丹镇洒海村400多亩中毓蓝莓产业示范基地上,种植大棚星罗棋布,棚内苗木枝繁叶茂,40余位村民正忙着为蓝莓掐花疏果。“我已经在蓝莓基地务工8个多月了,每月收入能到4000元,晚上还能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份“家门口’的工作真难得。”务工村民梁某说道。
曾经的铜矿尾矿库,因长期堆放提炼矿物质后剩下的残渣,土壤结构不佳,保水保肥能力差,农作物难以生长,只能种植花草。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东川区依托上海市普陀区东西部协作招商平台,引进中毓实业,运用现代科技措施种植蓝莓。基地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道:“公司采用无土接触、盆栽蓝莓科技,实施基质种植、智能控制,建起大棚3万多平方米,种植蓝莓10万余株,产值规模达上千万元。
中毓蓝莓项目不仅盘活了废弃土地、还为其进驻的洒海村村民提供了就近就地务工机会。村党总支副书记介绍说。“全村共有村民3500余人,人均有效耕种土地不足1亩。务工就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90%以上。中毓蓝莓项目入驻后,村里每年增加十地租金收入20万元,常年务工岗位增加40余个,每年人均增收约4万元,全村年务工增收约170万元。”

泥石流沙滩变身“金沙滩”
东川小江泥石流是闻名遐迩的泥石流天然博物馆,以此衍生的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泥石流大峡谷景观成为东川又一“招牌”。“顺势而为”的不仅是铜治文明、依托泥石流滩涂建立的牛蛙养殖基地也成为东川特色农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走进东川区阿旺镇新碧嘎村,昔日200余亩泥石流滩涂上建起了科绿冷水牛蛙养殖基地,百亩防护网下蛙池密布,牛蛙扎堆式站在蛙垫上,此起彼伏的阵阵蛙声诉说着“丰收故事”。

在牛蛙养殖基地里,10余位村民正熟练地服侍着“千军万马”,她们或喂饲料或清洗池子或赶水鸟……脱贫户俞某介绍,自己在基地务工已经1年多了,每天早出晚归,月收入约3000余元。
据介绍,科绿冷水牛蛙基地优先照顾周边村民务工就业,常年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忙时集中用工上百人,每年增加村民就业收入上百万元。与此同时,村民土地出租收入可达30多万元。
曾经的泥石流沙滩地如今变成了村民的“金沙滩”。据基地项目负责人金某介绍,科绿冷水牛蛙基地现有养蛙池400多个,基地已投放蝌蚪上亿条,幼蛙1200万只,年产值可达2000多万元。
东川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东川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服务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扩大群众就业增收。聚焦以特色农业带动就业之路,做到以大项目带动大就业,以好政策助推好就业,以新模式保障联农带农。
来源:东川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