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生态环境类投诉中噪声污染投诉量占比较高,噪声问题来源多样,扰民投诉量大面广,具有反复性、瞬时性的特点,监管难度较大。如何有效化解老百姓身边的噪声扰民问题是构建安居和谐“人民城市”的一道必答题。解决这个难题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本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联动相关部门,深化党建引领,强化市区协同,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防治机制,综合施策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营造全社会参与的共管共治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噪声监管和治理效能,增强群众对噪声治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部分噪声治理典型案例如下: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广场舞作为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受到广大中老年人的欢迎。然而,伴随着广场舞活动的普及,噪声扰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每到傍晚,公园或广场上总会传来音乐声,舞者们尽情挥洒热情,周边居民却可能会因音乐声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是受到身心困扰。因此,如何在尊重广场舞爱好者健身需求的同时,保障周围居民的生活安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永跃路先新路口广场为2015年建设完成公共绿地,总面积为65524平方米。后续在2023年结合区镇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联合文体中心进行了公园+功能扩展,增设了篮球场。由于靠近永康大居,成为了周边居民热门区域,闲暇时间人流聚集。同时由于存在一片硬化广场,成为了居民跳广场舞的聚集地。
近来,永跃路先新路口广场已成为长期投诉点位。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该点位共接到投诉100余件。每当傍晚时分,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便穿透夜色,与周边居民的宁静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投诉,不仅反映了居民们对噪声的无奈与困扰,更考验着街镇工作人员的智慧与担当。
经过对周边环境的踏勘和调查发现,永跃路先新路广场与距离最近的居民小区仅相隔一条马路,相关工作人员在广场人员密集活动时段,利用手持分贝测试仪在相邻小区进行了噪声监测,声音强度已超出60db。据调查,永跃路先新路广场多以周边居民音乐、舞蹈产生的噪声为主,共有4支常驻广场舞队伍,各自分区,活动时间一般在17:00—21:00时段。广场舞队伍之间不存在互相斗舞,音响声量越调越大的情况,噪声来源主要是几处声音的叠加效应导致。
面对这一难题,街镇工作人员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力求在尊重广场舞爱好者健身需求的同时,保障周围居民的生活安宁。
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工作人员积极走访,深入了解居民的困扰难题与广场舞成员的想法,针对存在的噪声问题提出协调办法,广场舞队伍须严格遵守合法合规的活动时间,控制音响音量,明确活动区域界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超分贝标准噪声排放的点位及时警示,有效支撑噪声污染治理。已由镇绿化办牵头,在永跃路先新路广场醒目位置增设宣传告示和文明公约告示牌,明确广场舞活动时间、音量限制等信息;同时,第三方管养单位派专人定时巡查及时劝阻。
由杜行派出所、综合行政执法队、城建中心市场化队员、社区志愿者、绿化养护单位组成噪声联合整治行动小组,发现噪声扰民情况后,集合整治力量一同劝阻。联动执法车每天对永跃路先新路广场进行巡查监管,如发现音量音响及位置等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噪声的产生,已和第三方公司联系,专项订做音响隔音罩,有效阻隔和减弱噪声,使得音乐声定向传播,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同时,还计划适当增设绿化设施,进一步优化噪声场地布局,为居民提供更加宁静的生活环境。
编辑:乔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