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简称PBL)已经不再是新名词,但要做好却不容易。上海筑桥实验小学自建校之初就将PBL融入科学课程基因中,其中科学课程是实践PBL的主阵地。 如今6年过去了,学校PBL实践下的小学科学教育怎么样了?在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盛桂兴看来,“筑桥实验小学的科学教育探索在浦东新区甚至整个上海都处于比较前沿的位置。” 10月27日,上海筑桥实验小学主办的“真实的世界——PBL实践下的小学科学教育论坛”举办。当天,论坛还设置了观摩课、教学研讨、工作坊等实践体验环节,带领与会老师、家长,共同领略PBL实践下的小学科学教育的魅力。
论坛现场
2017年暑假,一部名为《极有可能成功》的纪录片在全国教育界掀起热议。一所校内全面实施PBL的美国的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 School,简称HTH)走入人们的视野。HTH校园内到处展示着学生的作品,孩子们三五成群热烈讨论,颠覆了很多人对学校的认知。
2018年,筑桥实验小学的老师专程赴美,在美国圣地亚哥的Thrive Public School以及HTH深度学习了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方法;2019年,全校的中外教师参加了由High Tech High School的Edrick Macalaguim老师亲授的PBL工作坊;此后每年,新教师入职都要参加系统的PBL培训,所有老师在PBL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迭代。
PBL与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相融合,将科创挑战活动的参与融合在孩子的日常学习当中,有必要吗?孩子们在热闹的活动中是否有真实的成长和收获?
平和教育集团总校长万玮校长致辞
在平和教育集团总校长万玮看来,好的科学教育有三个关键点。首先,要点亮孩子的好奇心与热情,这是支撑人一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第二,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对待别人的观点首先要抱有怀疑的精神,不断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用缜密的逻辑去证明;第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这些关键点,在PBL实践下的小学科学教育中都能较好地实现。
“科学是一种思维,是理解世界的方法。我想人类对于科学的理解,可能是迄今为止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最有效的方式。”筑桥实验小学校长郑腾飞介绍,筑桥希望通过打造丰富多彩的科学项目,打破学校教育和真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落差和隔阂,将真实世界呈现在课堂上,呈现在学生面前。
科普作家、北大药学院客座教授李治中做主题报告
在科普作家、北大药学院客座教授李治中看来,基于PBL的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学生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李治中给小学科学教育提出四点建议:要关注科学方法而不是知识点;心中不预设标准答案,引领学生观察、猜想、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过程多讲故事,生活中寻找话题和互动,引导孩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李治中给小学科学教育的四点建议
当天,筑桥科学老师“天团”带来圆桌论坛,分享近年来在PBL科学课上的探索和收获。
“做科学老师不仅要像一团火,把学生的兴趣都点燃起来,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年级科学老师郭莹的课上设计了许多“炫酷”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来到筑桥后,系统的科学课程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小实验,在实验设计前更聚焦教学目标。
“在我们的科学课中,更多地是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生活中的科学。”在一年级科学老师姜秋梅看来,科学教育要让孩子在真实世界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关注生活中的学习契机,激发学生科学思考和探究的内驱力。
“小学阶段的科学老师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每个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五年级科学老师刘大元带着学生一起有方法地玩,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很多项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也很期待他们能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能够实现,我觉得很不简单。”
“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四年级科学老师王玲玲看来,科学老师不仅要热爱科学,还要包容学生,让学生在“有趣、有料、有方法”的科学项目实践中收获科学素养。
“即将和学校告别,我最舍不得的就是科学课了。”筑桥五年级学生朱灏轩从小就是一个“闲不住”的孩子,废纸板、废针头,甚至圆珠笔尖里的的小钢珠都能成为他把玩的玩具。父母老师为此头疼不已。
来到筑桥后,他的“好奇心”终于有了正确的安放之处。“科学老师每一年都会给我们带来充满乐趣和挑战的项目,从天空的星辰到地上的蚂蚁,从深海的神秘生物到宇宙的黑洞,每一年我都被充满魅力的科学课所深深吸引。”论坛当天,朱灏轩走上讲台,落落大方地分享自己成长的故事。
在筑桥,每个学生都能在5年里完成10个科学项目,每个学期有6—8周的课程开展科学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从一年级的皮影戏到五年级的毕业展,每一次都是孩子们特别期待的学习经历。
筑桥实验小学科学组负责人王桠楠
“我们的PBL科学课一直强调求真求实,在真实世界里提出来的问题,更能吸引孩子持续深入探究。”筑桥实验小学科学组负责人王桠楠是筑桥科学组的带头人,从筑桥创校开始就深耕PBL教学。
学生展示探究设计校园防灾方案
王桠楠介绍,例如今年全球暴雨等灾害天气频发,老师们由此设计了“探究设计校园防灾方案”的项目化探究,在三年级开展。项目开始不久,上海也突降暴雨,导致学校门口的道路多次积水影响交通。真实经历过的暴雨体验也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他们讨论了各种应对方案,搭建防灾模型,并模拟不同等级的灾害对模型进行测试和改进。
PBL项目巡游现场
像这样在校园里“真实”生长的项目还有很多。用光影的形式演绎故事,和小伙伴演绎一场续编《狐狸与乌鸦》皮影戏;筑桥的校园周边环境很好,分布着大片湿地,堪称天然的生态园林,和老师一起探究校园里有哪些神奇动物……当天,在校园里举行了一场PBL项目巡游,学生们带上自己的设计的模型,在校园里“路演”,为与会者介绍他们设计的项目。
据介绍,筑桥实验小学结合课标中13个学科的核心概念,目前形成了一个一到五年级素养不断进阶的评价任务系列。每个任务中制定相应的学习单,学生的科学素养,沟通、合作、审辨和创新等跨学科素养都会被观察和记录下来,帮助孩子了解现阶段的情况,并不断“升级”自己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盛桂兴点评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盛桂兴表示,“筑桥实验小学设计的进阶式科学素养培养进阶式,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很好的规划。”
公开课现场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块洞洞板,2根橡皮筋和一个铁环结合的组件,以及三个木桩,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制造平衡力和不平衡力?”当天下午,三年级《平衡力与不平衡力》科学公开课上,年轻的老师郭莹一声令下,六个小组的孩子们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这节课上,学生们尝试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构建证据支撑自己的论点。
在设计实验步骤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就步骤1和2能否调换位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两个步骤确实可以调换,不过考虑到孩子们理解有难度,在本节课中并没有纳入讨论的环节,没想到还是被孩子们敏锐地发现了!”郭莹老师直言,孩子们的质疑精神给了她小小的惊喜。
一年级姜秋梅老师说课《声音》
当天,两场PBL主题工作坊同步拉开帷幕,为与会者分享学校在PBL的反馈和素养评价方面的探索。
PBL的反馈工作坊介绍了PBL中反馈的意义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帮助性反馈的原则和应用方法,提供了实际的工具和教学案例。最后参加工作坊的老师用表演的方式呈现了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工作场景中使用帮助性反馈。
PBL素养评价工作坊通过带领老师们转换角色,以学生的身份体验一次Mini PBL学习过程,从而了解PBL的学习过程。体验结束后,老师们转换身份,重新回到老师的视角,提炼学习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主要角色与任务,以及在每个阶段帮助教师实施评价的各种工具。最后,工作坊带领老师们探讨了素养与评价如何在主题各不相同的PBL中帮助学生实现可见可评的核心素养的成长。
自2017年创校,筑桥一直致力于实践并推动教育创新,每年秋季都会和教育同仁以及家长们交流和分享实践经验,探讨未来趋势,这已经是筑桥的第五届创新教育论坛了。
在前几届的论坛中,他们曾邀请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上海青少年语言发展中心理事长和“汉字思维”创办人李山川等教育大咖分享独到见解;High Tech High学校资深导师Edrick Macalaguim、美国PBLworks委员会成员Suzie Boss给大家“正本清源”讲PBL;也曾请筑桥的“明星老师”蓝晋现场让大家体验创新课堂上的“美学”;去年筑桥5周年,更是把学校整个搬进了“元宇宙”……
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筑桥的创新教育论坛还会有怎样的火花……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