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转型、回归教育本原,上海自2011年起,启动“新优质学校”项目,引领普通公办学校探索变革路径。 不挑生源、不聚资源、不以分数排名为教育追求……一所所“新优质学校”的诞生,让“家门口的好学校”从愿景走向现实,有力托举起上海市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成为上海教育的亮眼名片。 自9月9日起,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媒体平台“第一教育”共同推出“校长下午茶”节目,每周六下午14:00,邀请9所新优质学校校长走进演播室,畅聊观念与实践,分享经验与成果。 从天性发展个性,从潜力发展能力,如何让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幸福? 在第二期节目(9月16日)中,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校长张宝琴走进演播室分享了学校在“班级育人共同体”的建设下,学生的成长和改变。
错过节目了?没关系!
欢迎关注第1教育视频号
有回看哦!
故事的开始……
敬业初级中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的家庭,之前家长也会和老师提及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所产生的焦虑。
学校发现,这些对话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老师和家长究竟该怎么做呢?
在2019年,敬业初级中学面向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家长的需求从单一的学业成绩转变为亲子沟通、青春期教育、个性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社会实践等综合诉求。
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状况、择友标准都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愿意和“品德好,会沟通”“能帮助、关心其他人”的伙伴相处。
于是,为了回应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学校开展了“班级育人共同体”的创建工作。
班主任及本班学生、教师、家长乃至校外资源共同参与到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中。
校长张宝琴介绍说,“班级育人共同体”由“学生自主管理育人子共同体”“师生互信育人子共同体”“教师合作育人子共同体”“家班互联育人子共同体”及“社会实践育人子共同体”五个子共同体组成。
在“共同育人”的目标追求下,形成了多元立体的育人格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跨界合作”下,
一场场跨学科之旅启程了
在“学生自主管理育人共同体”的建设中,敬业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在“共同体”建设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在发生着改变。
校长张宝琴说:“通过‘教师合作育人共同体’的建设,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合作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教师们会共同想办法去帮助某个孩子,他们也从旁观者的心态转变为全员育人的主人翁意识。”
敬业初级中学的各教研组还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合作研发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如学校在七年级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进上海商标历史文化走廊”。
理化生信教研组教师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科基础,共同合作备课指导学生进行“我是护林小卫士”“我是护鲟小卫士”“我是小药王”和“我是小工匠”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多维度地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是护鲟小卫士”活动
老师和学生相互成就
此外,作为黄浦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试点学校,从2020年12月起,敬业初级中学全面推进了“全员导师制”工作。
张宝琴表示,学校还组建了一支“导师团”,这也更好地发挥了“师生互信育人共同体”的作用。
导师们用爱心、耐心和教育的智慧,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携手成长的师生关系。这种高质量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使他们能更好地认识自我,自信成长。
学校每年举行的师生篮球赛
在节目中,校长张宝琴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学校里有一位叫尤国雨的学生加入了“拾音聚艺”音乐剧社团,她参演的音乐剧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参加了“雏鹰杯”“红领巾心向党”红色戏剧展演和“龙华魂”上海市中小学生暑期情景剧汇演,获得了上海市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尤国雨同学所扮演的是剧中的女主角。
就是这样一个刚进社团时认为其他同学都有特长而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学生,在她的导师——社团指导教师徐子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优势,成长为一个越来越自信的学生。
她在“我心中的好导师”故事中写到:“是徐老师发掘了我的长处,让我在表演方面有了突破。是她影响着我,成就了不一样的我。”
“好导师”们成就了学生、成就了家长,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自身的成长。
学校的90后年轻班主任小高第一次当导师时,他还只是一名科学课教师,彼时,他的导生小李同学在一次考试中,在试卷上写了一些与题目无关的侮辱性语言,可把他折腾得够呛。
后来,小高老师特地找了一个午休时间请小李同学到办公室里谈心。
从交谈中,他得知小李因为压力过大,所以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宣泄。
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小高老师为李同学提供了许多解压的小妙招。
他还利用自己的科学课堂经常鼓励小李动手实验、大胆表达,用另一种方式释放压力,感受成功。
渐渐地,小李同学在高老师的帮助下,顺利融入班集体,各方面表现有了进步。
张校长说,后来,小李同学的进步也给了高老师很大的鼓励,第二年,高老师主动申请要求担任班主任。
高老师说:“是‘班级育人共同体’的历练让我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知道只要心里装着学生,所有的难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请进来、走出去”
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
陈嘉同学的妈妈是一名街道工作者,她作为家长志愿者主动整合所在街道内红色资源,筹备了一场包括了认知、体验、走访在内的校外研学活动。
活动后,陈嘉表示从学生的角度他收获了学习经历,而从儿子的角度,他更进一步了解了妈妈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增进了他对妈妈本身和妈妈这份职业的敬重感。
据校长张宝琴介绍,在敬业初级中学,有许多像陈嘉同学的妈妈这样的家长志愿者,形成了“家班互联育人共同体”。
“共同体”倡导让家长共同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去,使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与合作者,为家长和孩子创造更多可以“相互看见”的机会。
除了将家长志愿者“请进来”,学校也与周边社区资源联动,建设了“社会实践育人子共同体”,让学生有机会“走出去”。
近几年,敬业初级中学通过与大世界传艺中心、李白烈士故居、上海文庙、复兴消防救援站、上海商标历史文化走廊等社会资源签约达成合作共建的意向,为“班级育人共同体”构建起较强的校外支持体系。
此外,学校也与黄浦区阳光社工站合作对学生开展了“大胆对70说不”“禁毒小卫士”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校园反欺凌——小小代言人”活动、“冲动的代价”法制教育活动等。
校长张宝琴说:“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也在学习作为社会公民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今后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敬业初级中学通过“班级育人共同体”建设,成长和进步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家长和学校。
推广共建理念、明确共建方法、探索共建途径。从班级育人共同体入手,进而打造年级育人共同体,实现学校育人共同体。
从中,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获得学业进步和精神成长;教师体验到自身成长与成功的快乐,家长也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学校的办学内涵更是得到进一步明显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