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融通学科,育人空间新样态!看学习空间改造的上海学校实践(附电子刊)

转自:第一教育 2023-07-05 22:09:23

学习空间改造是世界各国研究“未来课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升学习品质的重要载体。面向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更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培养的学习空间应该什么样?

2022年8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导向,优化学生学习空间和资源环境配置,并提出“推进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建设”的要求。

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不仅应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智能性、个性化等特征‚还需要将环境隐性的教育功能与学校显性的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情境中,在数字智能的加持下,在多学科、多课程的综合学习中,在实验探索、小组学习的活动场景中……实现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赋予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期待。

空间布局变化的背后不仅是环境设施的变化,更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以及“育人”理念的升级。也正是因为关注到了“人”,才让上海一所所普通学校的空间改造具有了打动人心的教育力量。

作为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适应五育融合新要求,助推义务教育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上海义务教育学校学习空间的改造实践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案例。

2023年7月1日出版的《上海教育》杂志推出“学习空间改造的上海学校实践”专题,遴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上海学校实践案例以飨读者。

全新电子刊让你先睹为快!

扫码了解专题详细内容!

本期《上海教育》杂志“融通学科·数字赋能·协同育人——学习空间改造的上海学校实践”专题您还将看到——

专家视点

/

详见《上海教育》杂志电子刊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主任徐涛

创设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助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建设秉承的理念,是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征:更强调创设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更为灵活和弹性的空间设计;更高效互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它是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的一种积极探索,希望以此突破单一学科传授为主的教学传统,促成更加面临真实生活挑战的、强调实践创造和合作交流的创新文化氛围,来营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综合教研员姚军

以学习者为中心,空间与课程协同发展

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与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的建设,指向共同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为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服务。指向跨学科实践的活动设计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另外,学习空间是课程教学的空间,也是汇聚创意的空间,更是让个人创意走向实现的“圆梦空间”。

普通教室空间打造

/

详见《上海教育》

杂志电子刊

上海市实验小学长兴分校:营造缤纷成长港湾之家

学校四个一年级教室以蓝色为基调,围绕海洋主题,在班级公告栏、评比展示栏、阅读区、植物角、游戏区等区域添加不同的海洋元素,使整个教室充满大海的味道,营造“可学、可玩、可分享”的乐园。

明珠森兰小学:赋能学习场域美育建设

在“和智慧一起幸福成长,让生命色彩快乐绽放”办学理念下,学校运用黑板报、展示墙、信息栏、图书角、植物角、卫生角、“解忧箱”等方式,让普通的教室在育人路上发挥“润物无声”的功效。

跨学科学习空间打造

/

详见《上海教育》

杂志电子刊

七色花小学:百变“魔法空间”慧创融合之美

学校通过虚实结合的空间环境建设,使体育馆变身“魔法空间”,从而赋能教学变革,让孩子们在沉浸式、趣味化、交互型情境学习中亲历挑战,主动探索,逐步锻炼创新思维、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紫荆小学:飞行·创想·体验,跨边界塑造学习新样态

作为上海市航空模型活动特色学校,学校针对新课标所提出的跨学科学习这一要求,精细化建设“飞行·创想·体验”创新实验室的内部空间,让其成为服务区域发展、赋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港湾。

上师三附小:“五感实验室”让生活成为学习的灵感

学校在有限空间创设人性、智慧、多功能的环境,倡导自主、深度、无边界的学习方式,打造了“五感实验室”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迎接挑战,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背景与情景。

洵阳路小学:建构洵美且异的跨学科学习空间

“空间的意义,在于生命气息和成长性。”学校为此开发了多门多学科融合、跨学科融通的综合课程的“WIDE”课程,并规划和建设了“WIDE SPACE”课程空间站,在“双新”背景下为学生们的成长助力。

上实东滩:在“天文小站”中孕育星辰大海之梦

作为“上海天文观测最佳观测区”之一,学校开设“天文·生态”特色课程,并创设“天文小站”,通过创新性、个性化和沉浸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探究和协同合作的能力。

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今天的校园农场“城市农夫”,明天的问题化学习者

学校基于问题化学习理论,开设了综合性、跨学科的校本课程“城市农夫”,并开辟了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校园农场种植区,借此提升学生面对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自主解决的能力。

更多学校空间改造案例

/

详见《上海教育》

杂志电子刊

◎ 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从“科考翼空间”启航

◎ 马陆小学:在AI融创中增强真实学习

◎ 静教院附校:“四趣”空间支持深度整合式教学

◎ 华江中学:“知水善用”促五育发展

◎ 卢湾中学:“科学视界”小空间里的大创意

◎ 一师附小:五维学习空间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 风华初中西校:让综合学习真正发生

◎ 向明初中:以“声”育人 激发创造

◎ 闸北实验小学:创开放空间 破学科壁垒

◎ 张江高科实验小学:“融·创”智慧空间 打好生命底色

◎ 曹杨中学:真环境、真问题育真素养

◎ 黄浦一中心小学:焕发“童心视界”美育新活力

◎ 延安初中:在图书馆里“智慧种植”

◎ 民办阳浦小学:为学生构建“造梦空间”

◎ 卢湾二中心小学:STEM创意空间助力项目化学习

◎ 新普陀小学西校:虚实融合的气象科普浸润式学习

(以上所有学校排序不分先后)

更多精彩内容

详见7月1日出版的《上海教育》杂志

感谢您的关注!

编辑 | 王佳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