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任我行 > 文章详情
长三角乡村游观察③|兴化千垛景区:利益共享实现良性循环,村民成最大受益者
分享至:
 (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裘雯涵 2018-05-24 06:03
摘要:村民们以土地出租或集体入股的方式参与其中,不仅能获得租金或分红收入,也可在家门口就业。

 

在评价沿海一些发达省市的乡村时,一名旅游学者曾用“支离破碎”来形容。他说,在过去若干年发展产业园区的政策主导下,许多乡村的空间被各类厂房、工业园区分割,乡村里多半只有房子、老人和孩子,呈现一种“空壳化”状态。而通过乡村旅游项目发展,这样的乡村现状正在被逐步改变。

 

在江苏兴化缸顾乡千垛景区,每年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一开,就是这里最美的时节。“来我们家吃顿农家乐吧。”来到千垛景区,游客刚下车,当地村民就围上来吆喝。走入景区,能看到不少带有编号的小摊,摊上卖的都是当地的农作物或土特产,蒸煮好的龙香芋、兴化大米、兴化河蟹、油菜花蜂蜜等农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兴化千垛景区,垛田上种植的油菜花是特色

 

千垛景区的最大特色是垛田,一方方堆积起来的垛田分布在湖中,每块垛田上都种着一片菜花,从高处往下看,就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岛。游客乘着一艘艘小船,穿梭在花海之中。

 

“过去我们从没想过这里能打造成景区,现在游客来得多,村民都住上小洋楼了。”景区导游王璐是土生土长的缸顾乡人,在她的记忆中,过去垛田上种植着各种农作物,油菜花只占其中一部分。村民们一年的收益并不多,零散分布的油菜花虽漂亮,但并不成气候。

每年清明前后,千垛景区都能吸引大量来自长三角的游客

 

为了将垛田自然优势开发好,当地实施了土地流转,由千垛景区承担流转费用,便于实行统筹管理。农民通过土地获得补贴的同时,仍可以免费在土地上种植油菜花,种植收益归农民所有。“千垛景区开发后,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当地村民。”兴化市旅游局副局长徐应武说。

 

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每亩地一年能拿到1200元左右的补贴。从去年起,缸顾乡还开始试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涌现了一批专业合作社,入股合作社的每亩土地租金1200元左右,每位村民另外享受200元的新农合补助。以前村民一亩田一年只有1000多元收益,现在种种补贴加起来,收益起码翻了5倍以上。

走入景区,能看到不少当地人摆的小摊,摊上卖的都是农作物或土特产

 

“过去,景区土地还有一部分没有流转过来,现在村民看到别家收益好,都积极配合。”徐应武说,今年千垛菜花的规模已经从原来的300亩扩大到600亩。除了土地流转租金、农作物收益外,村民还可以在景区打工,景区的船娘一月可以挣到3000多元。另外,景区周边还涌现了几十家由农民旧房改造的农家乐,月均收入达万元以上。今年春天,兴化的千垛菜花旅游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42万人次游客。

村民还可以在景区打工,景区的船娘一月可以挣到3000多元

 

在太仓电站村参观时,电站村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邱晨也一路不无自豪地介绍村里的各种特色果园:甜瓜、冬枣、葡萄、桑椹、樱桃、翠冠梨等应有尽有,各种时令水果有的还没来得及上市,就已被一些单位和个人提前预订一空。这些大片几种的农地,同样是村集体通过土地集中流转的方式征集而来,随后又通过旅游公司实现种植、深加工、销售、物流一条龙。

 

在这些整个村庄成为一个景区的项目上,村民们以土地出租或集体入股的方式参与到了旅游公司的运转中,不仅能获得租金或分红收入,也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这样的利益共享机制也令村民充满自豪感,每个人都会尽力成为好的景区导览员或其他服务人员,给游客带来好的旅游体验,实现良性循环。

 

“走在拈花湾周围村庄的街道上,我常常能够看到两边的房子在拆迁、重改。”在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灵山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吴国平告诉记者。原来,灵山景区对周边地区起到了“溢出”效应,马山不少老百姓都对自己的旧房进行了改造,各类餐饮饭店、民居民宿层出不穷,不少人赚了第一桶金后还开始扩大经营。

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里,有不少当地村民就业

 

土生土长的马山人唐国新就常常自诩为“灵山”人。1997年,他在灵山景区附近卖水蜜桃、糖炒板栗为生。2005年灵山景区环境整治,摊位统一出租经营,他就租了个摊位开茶馆。2008年,他开了一家农家乐。2015年拈花湾对游客开放后,他在附近的古竹村里,开了第一家民宿,客房共有70间。这一年,古竹村冒出了8家民宿,农家乐为当地人增加了年均10万元的房租收入。“像唐国新这样的案例,在马山数不胜数。灵山景区的出现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发展意识的转变。”吴国平说。

 

【专家点评】保持乡村原貌 实现产业融合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授黄郁成看来,无锡拈花湾小镇、兴化千垛景区都已形成了品牌效应。随着大量游客涌入,当地村民增收有了新办法。对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的打造、旧宅改造农家乐的出现,都是村民为了满足城里游客需要而进行的开发。

 

不少上海乡村也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但并没能真正满足游客的需求。黄郁成说:“走在上海的乡村里,能看到许多村庄外表像城市,气质还是农村,这其实恰恰是做反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在于,在保持乡村原貌的同时,经营理念、基础设施的标准和城市互通,向城市看齐。”

 

要“激活”空心农村,不仅要为乡村振兴提供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还要改变村民滞后的发展理念。黄郁成发现,在一些上海的村庄,村民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直接收益不高,不愿意去做改变。为了“激活”他们的理念,乡村可以让一批城市居民有条件入乡居住和创业,并通过服务业创新,带动当地村民转型。近几年,随着一批批游客的涌入,上海的一些村民已经慢慢改变,一些农家乐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和舒适的居住体验,留住了不少城里来的回头客。

 

栏目主编:李宝花
图片由作者拍摄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