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余光中访谈(上):《乡愁》只是我的门牌
分享至:
 (1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红 2016-01-17 23:06
摘要:【上观年度访谈】1972年,思乡心切的余光中先生写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引发全球华人共鸣。时至今日,《乡愁》依然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意象。

从余光中先生的研究室可以远眺美丽的西子湾。秦红摄。

 

“你看,远方就是台湾海峡了!” 

 

指着研究室窗外的西子湾,余光中先生缓缓说道。眼前的这位文学巨擘清瘦矍铄,华发如雪,说起话来话不疾不徐,一如西子湾般恬淡。

 

1972年,思乡心切的先生写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引发全球华人共鸣。时至今日,《乡愁》依然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意象。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文学巨匠,先生驰骋文坛逾半世纪,著作等身。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先生已在大陆出版三十多部作品,不过他自谦说:“我并非畅销作家。我的书不滞销,也不畅销,美其名曰‘长销’。”

 

除了诗人、作家的身份外,先生本职工作其实是大学教授。他在台湾中山大学担任教授、讲座教授逾三十载,退休之后学校为他保留了一间办公室和一间研究室,研究室可远眺台湾十大美景之一的西子夕照。

 

访谈结束后,先生提出开车送我一程。“坐稳喽!”只见他戴上眼镜,通过后视镜看了看,熟练倒好车,丰田车就稳稳驶出了车库。

 

若非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这位可敬的“司机”已经88岁高龄了!

 

余光中先生仍自己开车上下班。秦红摄。

 

【人物档案】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迁入台湾,1959年获美国艾奥瓦大学艺术硕士MFA。曾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曾担任该校文学院两届院长。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

 

 

【关于《乡愁》】因为太流行,太太不喜欢听朗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中流传甚广,诗人曾说,这首诗像是他的名片,一方面介绍了他,但另一方面也遮住了他,因为不少读者只见名片而不见其人。他一生写作散文数百篇,诗逾千首,《乡愁》只是他的门牌而已。

 

上海观察:说到《乡愁》,相信每一个访问您的人都绕不开这首诗。上世纪七十年代您写这首诗时,是怎样一种心境?

 

余光中:我第一次回乡,是在离开大陆46年之后。回乡之前,类似《乡愁》这样主题的诗歌,我至少写过三四十首。后来真的回乡了,那就不能再写“乡愁”,于是就写还乡的诗和散文。《乡愁》流传到了一定程度,以至于我太太都不喜欢别人来朗诵它。

 

有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他除了《乡愁》之外,都没有读过我第二首诗。《乡愁》是雅俗共赏的,雅的人不会说它流行得俗气,俗的人不会说看不懂。我还有一些诗比《乡愁》还要白的都有,所以深浅之中我都探索过。

 

上海观察:在您心目中,《乡愁》在您所有的诗歌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

 

余光中:很难比,很难比。我有很多诗很好,可是比较难懂,因为它们的背景文化、历史、典故太多了,《乡愁》没有典故。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中都会牵涉到自己妈妈、太太或者是海外生活,可是只要有一点乡愁,大家就会聊起它来。不论时代太不太平,乡愁都是有的。像大陆这么幅员广大,一个东北人到了海南岛怎么会没有乡愁?一个上海人离开二十年重新回到上海去,他不认得新的上海,老上海就是他的乡愁了。

 

上海观察: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余光中:是的。

 

上海观察:看到资料说您二十多分钟就把《乡愁》写出来了?

 

余光中:可是这种感觉,在我心里面已经有二十年了。我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才写出《乡愁》。

 

上海观察:这二十多年间,您到很多地方工作、生活过,其中包括两度赴美。

 

余光中:到了许多地方总有乡愁,尤其到了美国之后乡愁特别高涨,因为美国社会跟中国实在太不一样了,我的英文在美国足以应付各种生活问题,可是比起来还是中文亲切得多。如果到日本、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地方,乡愁就不会这么浓。

 

上海观察:《乡愁》问世以来,海峡两岸不少音乐工作者都曾为之谱曲,足见这首诗真正进入到大家的心里了。

 

余光中:不但有人谱曲,还有人把它谱成苏州评弹;台湾南管音乐家王心心,把《乡愁》等好几首诗谱了曲,谱得好唱得也好;南京音乐家晁岱健,把《乡愁》谱成一首艺术歌曲,也蛮好听。

 

【关于诗歌】古典诗词没有过时

 

余光中先生说话不疾不徐,思维敏捷。秦红摄。

 

上海观察:大陆朦胧派诗人汪国真病逝之后,媒体曾广泛讨论过诗歌的处境。许多年轻人不太喜欢读诗,更不愿意写诗。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余光中:这个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北京的《诗刊》发行量最高达到五十多万册,成都《星星诗刊》发行量也达到二十多万册。改革开放后,西化的潮流进来了,很多小众化的现象就出现了。可是我们这样看,早在战国的时候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阳春白雪是非常高明的,下里巴人是比较流俗的。对于喜欢流行歌的人来说,那些歌词就是他们的诗。

 

仅从这点看,诗歌是绝对不会被冷落的。像我的《乡愁》就有很多人谱过曲,诗谱成曲比较容易大众化,当然对诗也是一种考验。

 

另外一个原因是诗人自己写得不好,不要怪别人。你诗真的好了,就会雅俗共赏。写得不好或者写得不能达意,不能让世人懂就是个问题。所以诗人自己也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没有人要看你的诗?如果是自己写不好,就怪自己。

 

诗人把诗写好了,写得雅俗共赏,自然还是有读者的。像我自己有的诗集也可以卖好几万册。台湾大概有那么半打或者一打的诗人的诗歌还是有市场的。

 

上海观察: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网络对您写诗有什么影响吗?

 

余光中:我到现在既不上网,也不用电脑,就是手写。我写长篇散文、长篇批评论文也都是手写。手写之后如果赶时间,再交给我的助理录入。

 

上海观察:您对大陆诗人的作品有何评价?

 

余光中:大陆诗界我不是很熟。我觉得北岛早年的诗比较雅俗共赏,他晚年的诗就没有早年那么好;舒婷写诗之外也写一点幽默散文;顾城就不要讲了,以悲剧告终;流沙河的诗歌写得好,不过他后来也不怎么写诗了,主要是教大家如何看庄子,如何看中国的文字,写理论批评的书比较多。

 

上海观察:作为华语诗坛前辈,您对青年诗人有什么样的期许?

 

余光中:千万不要以为唐诗、宋词过时了,它里面的新手法不亚于现代诗,就看你怎么读。你认真读了,仍然可以从屈原、李杜等人身上学到东西,这些东西并没有完全过时。我现在对于中国古诗还是非常喜欢。

 

上海观察:我注意到您现在创作的诗歌里面,环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您为何特别重视环保诗?

 

余光中:环保意识是很值得诗人来探讨的。我写环保的诗大概有上百首,有人说环保诗是所谓的杞人忧天,但天还是要忧的。你看现在海水升温、冰川融解,熊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些都是人类自我作孽。要保护环境和资源,必须靠使用者普遍提高环保意识。大陆和台湾都有许多环保人士都提出过建言,像大陆比较有名的环保专家梁从诫,他是梁启超的孙子、梁思成的儿子,他来台湾跟我对谈过。大陆改革开放之初没怎么重视生态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问题就涌现出来了。

 

像现在有的地方雾霾就很引人关注,是吧?人口集中了之后,家家户户都买车了,一般中产阶级买两辆车的都有,排放废气越来越多。要重视这件事情。我最近在演讲里面,提到要唤醒环保精神,这个精神其实是对全人类的爱。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