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王家沙是个美丽误会?新闸路曾是“酱菜一条街”?石门二路街道《岁月拾萃》给你讲故事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2018-04-03 15:26
摘要:辖区面积1.09平方公里石门二路街道,是上海最小的街道,却有大量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与优秀历史建筑,既有张爱玲故居、阮玲玉故居、原犹太人总会、小德肋撒天主教堂、元利当铺旧址等有故事的老建筑,也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中共淞浦特委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等红色印记。

 

很多上海人都知道,“王家沙”是指南京西路与石门路相交处与附近一带;但历史上这一带并不叫王家沙,而是叫王家厍(shè),“变”为今天的王家沙竟然与王家沙点心店有关。这是不久前出版的《岁月拾萃——石门二路街道的人文之旅》中的一个小故事。

 

辖区面积1.09平方公里石门二路街道,是上海最小的街道,却有大量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与优秀历史建筑,既有张爱玲故居、阮玲玉故居、原犹太人总会、小德肋撒天主教堂、元利当铺旧址等有故事的老建筑,也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中共淞浦特委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等红色印记。

 

街道负责人介绍,为了回答好“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重要历史遗存”这一重要命题,街道对社区各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走访和探寻,查找与收集了大量文献、老照片等珍贵史料,深入发掘红色资源和城市发展脉络,并邀请上海地理历史学家薛理勇执笔,共同编撰出版了《岁月拾萃》一书,向读者讲述街道区域乡土历史故事。

 

记者翻看这本书,发现内容翔实、表达生动,不少历史故事此前并不广为人知,读后让人颇长知识。

 

上世纪30年代市民长跑运动会在王家厍鸣枪开跑。

 

位于南京西路805号的餐饮老字号王家沙点心店,对王家沙这个历史地名被留存下来发挥了很多作用。

 

在很多著作中,地名王家沙被写成“王家厍”。原来,“沙”与“厍”,在吴方言中谐音,均念为“suo”,被作为地名的通名使用。但两者意义不同。

 

上海有很多地名中都有“沙”字,如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以前叫崇明沙、长兴沙、横沙,还有现在的川沙,这些地方主要集中于当年的沿海沿江一带,为若千年前海水、江水冲击后形成的沙滩、滩地演变而来。

 

“厍”,则与村同义,现在的南京西路与石门路附近区域,早年有村落存在,叫“王家厍”。但随着城市化演进,作为村落而存在的“王家厍”早已消失了,但地名并没有马上消失,20世纪后,上海民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其中长跑、短跑以及踏板车运动当时经常以“王家厍”为起点出发,这里也吸引很多市民观展,是当时的著名地名。

 

1945年,姚子初等人择址王家厍(今南京西路805号)开设点心店,起点名为王家沙点心店。为何不是王家厍点心店?编写者在书中写道:“由于‘厍’是冷僻字、方言用词,店家担心误念为‘王家库’,或者消费者不认识‘厍’字而影响了生意,又也许,店家自己也不知道这里叫做‘王家厍’,写白字而误为‘王家沙’”。

 

尽管是个“美丽的误会”,但王家沙点心店却让这个地名流传下来,很多人就是通过这个点心店才知道这一带叫王家沙。

 

曾在新闸路上的张逸云家族的张振康酱园,原址后来建为新闸路小菜场,如今这里建设为静安公寓。

 

新闸路在20世纪初,曾是很有名的酱园集聚地。当年的新闸路、黄河路一带就俗称“酱园弄”,因为上海酱园业巨头张逸云在上海开设的第一家酱园就在这里,后来还有一些新开酱园也在这条路上。

 

所谓酱园,就是生产销售酱品的作坊与商店。在没有味精和鸡精的年代,酱以及用酱制作的各种酱品既是食品,又是调味品,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需求量很大。

 

酱园制作酱品需要特大的缸,一家有点规模的酱园起码需要几百口大缸,所以要场地足够大,同时考虑到食品卫生的问题,避免闲杂人以及猫、狗、老鼠等破坏,酱园必须建造很高的外墙,外形上也是很有特点的。

 

后来由于城区不断外扩,新闸路所在区域慢慢就变成比较中心的区域,城市里地价昂贵,于是上海的酱园就逐渐把酿造工厂搬迁到郊区,商店还留在城中,那些高墙大院的酱园在城市改造中也消失了。

 

街道负责人说,希望众多生活、工作在石二社区的居民和市民能够借助《岁月拾萃》这个窗口,更多了解石二所蕴藏的种种前尘往事和文化底蕴,激发他们传承历史文化的热情与创造力。

 

 

 

 

本文内图来自《岁月拾萃——石门二路街道的人文之旅》一书。

题图来源:杨眉摄(资料照片)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