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梅陇镇:打造百姓熟悉而喜爱的客堂间,留住“乡音、乡情、乡愁”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李成东 2018-03-30 06:26
摘要:近年来,集心村1500多名村民陆续动迁,住进了周边的一个个居民小区,空闲时间多了,生活变得寂寞无聊……

 

几天前的一个中午,在闵行梅陇镇集心村,70岁的村民孙小弟吃完午饭立刻叫上几位老伙伴,一起端着茶杯早早去了村里的文化客堂间。当天下午,那里有一台全镇戏曲爱好者集中表演的沪剧节目。

 

 

“这已是春节后的第三场演出了,前两场分别是滑稽戏和魔术表演,每一场演出观众都爆满。”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近年来,集心村1500多名村民陆续动迁,住进了周边的一个个居民小区,空闲时间多了,生活变得寂寞无聊,但自从有了这座文化客堂间,老邻居们又能经常聚到一起,喝茶、聊天、看报、下棋,还能经常在家口看文化演出,日子一下子变得开心充实了。

 

客堂间,曾是沪上人家待客的客厅。而今年以来,深度城市化的梅陇镇,从大量动迁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打造出了一批公共的文化客堂间,并为其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功能,使之逐渐成为了百姓学习文化知识、开展文娱活动、议事聚会聊天的好去处。

 

乡音传承:昔日老农民,纷纷成了好学的戏迷

 

 

记者在集心村看到,近千平方米的文化客堂间,内外被装饰得古色古香,舞台灯光音响设施齐全,当天,大约300多名村民冒着细雨赶来看演出,台下座无虚席。村委会主任赵平告诉记者,舞台上正在表演的沪剧团队,是梅陇镇自发组建的“草根”沪剧团,其中不少演员还是集心村的村民,她们通过自编、自排、自演,为邻里乡亲献上喜闻乐见的节目。

 

村里戏迷协会组织者金向华介绍说,2017年9月到今年春节,文化客堂间的文化演出累计23场,服务村民达7000人次。这些节目,既有区和镇文体中心配送的沪剧、越剧、滑稽戏等,也有村里文艺爱好者自排自演的沪剧折子戏等,特别对老居民们的胃口。一些原本沉迷于搓麻将打牌的村民,因此放弃了旧嗜好,转而成为了听戏、学戏、唱戏的新戏迷。

 

 

“我比较喜欢沪剧,客堂间的每场演出我都没落下过,比如《大雷雨》、《少奶奶的扇子》,还有最新的禁毒题材《心有泪千行》等,大家都很喜欢。”金向华喜不自禁地继续说道,行西村有一位沪剧达人平桂琴,还在集心村驻点开设了课堂,义务普及沪剧知识,收了许多对沪剧感兴趣的“学生”。

 

文化客堂间,不仅是演出的大舞台,同时还是百姓自行活动的空间。每周二晚上,本村戏迷都在这里排戏、唱戏,不仅有经典作品,还有是戏迷原创的戏。目前,集心村戏迷协会已发展到50多人,他们排演的戏不仅受到本村百姓的喜爱,还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外面的单位邀请他们去演出,让大家倍感自豪。

 

古韵飘香,余音绕梁……不知不觉中,文化客堂间成了乡音传承的平台。如今,在文化客堂间看戏、唱戏、过戏瘾,已成为梅陇镇百姓日常生活中共同的爱好。

 

乡情延续:志愿情、姐妹情,引发蝴蝶效应

 

 

在行西村文化客堂间,有一间小有名气的中医诊室。2010年至今,每周六上午8点到11点,志愿者杨柏灿教授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这里,热情而耐心地为早早赶来等候的居民开展义诊,迄今已累计服务百姓约3000人次。

 

原来,杨柏灿是龙华医院的中医专家,擅长咳喘、心肌炎、痛风等疑难杂症的治疗。行西村村书记朱文平告诉记者,以前,没有文化客堂间的时候,杨柏灿只能在卫生室坐诊,空间十分有限。文化客堂间建成后,村民可以在宽敞舒适的室内坐着候诊。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响,许多外村的村民也慕名而来。其中的部分患者,属于癌症术后调理,凭着杨教授在客堂间里开出的处方,患者就可去龙华医院直接开药,这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和家属。

 

在杨柏灿的带动下,志愿者服务队应运而生。队伍由村民自发组成,活跃在行西村的各个角落,参与到为老服务、清洁家园、文明引导、爱心义卖等志愿服务工作中。而这样的志愿服务团队,已在梅陇镇一个个文化客堂间里引发了蝴蝶效应。

 

在2018年新建成的行南村文化客堂间里,最活跃的表演团队竟是由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奶奶们组成的活力舞蹈队。近几年,她们已获得20多项荣誉。

 

舞蹈队领队张国琴告诉记者,“最初,我们只有4个人,就在蔷薇小学边的空地上跳舞,被居民投诉后,改到了虹梅菁典苑的地下车库里跳,人数也增加到十几个。为了谋个可以长期跳舞的地方,我们找到了村委会求助。现在,有了文化客堂间,空间大了,还有了专业设施,我们跳得更带劲了!”

 

乡愁抒发:老底子物件,牵起长长的眷恋

 

 

“金乡邻,银亲眷。”“面筋裹馄饨,一块土浪人。”“宅上出个好嫂嫂,满村姑娘齐学好。”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出自梅陇镇行西村从村民口中发掘的乡谚俗语。

 

这一句句乡谚俗语被制成标语,展示在行西村文化客堂间的墙上,让经常来这里参与活动的村民们倍感自豪,并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在曹中村文化客堂间,厨师林海鹰是个“名人”。他率领的30人厨师团队,每年除夕都给500位村民带来老底子味道的年夜饭。大家还记得,老底子过年,临近饭点,空气里弥漫着家家户户的饭菜香。乡里乡亲时不时串串门,聊聊天,好不热闹。到了近些年来,这样的年味越来越淡。不过,曹中村文化客堂间建成后,老底子过年的气氛又回来了。

 

“我们这里每年的年夜饭,都是除夕前几个月就被订完了。来这里办酒席、吃饭的,基本都是本村人。林海鹰师傅有高级厨师证,他特别擅长烧本帮菜,都是小时候的味道,回头客很多的。”村党总支副书记林彩萍说起林师傅的手艺,非常自豪,“年夜饭的性价比也高,鸡鸭鱼肉海鲜都一应俱全,也不翻台,让大家吃得尽兴,聊得舒心。”

 

而老底子的物件,也能牵出村民绵绵的乡愁。许泾村在文化客堂间的入口处设置了展台,展示精心搜集保存的旧时农村老物件,比如脚踏钢琴、柳编热水瓶、马灯、纺车、老式缝纫机,石墨,瓦罐等。这些老物件都来自村民,具有浓浓的历史感和的怀旧情。

 

92岁的村民宋老伯感叹道:“这些东西,我年轻的时候都用过。看到它们,就让我想到过去,引发很多感触。相比过去,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比如我自己,除了有稳定的退休金,每到重要节日,还能收到慰问金,旅游金,此外,村里还定期安排免费体检……我现在很开心、很满足。”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