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流动的“非遗”舞台,“元宵行街会”惊艳上海街头
分享至:
 (11)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8-03-02 18:11
摘要:“元宵行街会”本身也是一个非遗文化展示的舞台,来自全市各国家级、市级、区级的多项非遗项目的25支优秀团队同台竞艺,吸引大量市民沿街夹道观赏。

 

从一个民间的行街灯会,到成为上海社区民俗文化团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的都市民俗节庆盛会,今天下午,一年一度的四平“元宵行街会”在元宵佳节如期而至。

 

下午14时,一声锣鼓响彻云霄,在上海市十大景观街之一、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的苏家屯路路口,一行艺人们舞龙舞狮、踩着高跷、划着旱船走上街头,小丑杂耍穿梭其间,这是行街会的第一篇章“民俗之美传九州”。热闹的锣鼓声中,不少家住四平街道的居民兴奋地感慨:“上海有年味儿了。” 

 

 

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四平“元宵行街会”本身也是一个非遗文化展示的舞台,在第二篇章“非遗之风暖申城”,来自全市各国家级、市级、区级的多项非遗项目的25支优秀团队同台竞艺,金山打莲湘、颛桥镇转伞、闵行区鲤鱼跳龙门等,将传统经典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吸引大量市民沿街夹道观赏。

 

“嘿,呵,嘿,呵……”伴随着一声声刚劲有力的唱和,代表着杨浦码头文化的上海港码头号子出场了。“文化之光耀杨浦”章节所展现的就是杨浦特有文化。元宵行街会为何会诞生于四平?这与杨浦的近代工业文明密不可分。作为近代上海乃至全国工业发源地,杨浦曾吸引大批江浙移民进入上海,其中以苏北人居多,移民们拖家带口来到位于杨浦腹地的四平社区,也带来了原流行于苏北的“唱凤凰”、“送麒麟”、“踩高跷”等风俗文化,它们与上海庙会活动相融合,并逐渐固定下来,在每年的元宵节进行,便发展成了四平“元宵行街会”。

 

 

在来自全市各区的团队中,有一支四平土生土长的“四平秧歌队”,他们每年都参加元宵行街活动。“两年前,我就在家门口的舞台上第一次看到秧歌队的表演,当时我很受震撼,于是就报名参加了。”退休居民宋阿姨说,曾经零基础的她现在已经能够手把手地教新队员动作技巧了。

 

行街会的最后一个篇章“睦邻之花遍四平”,开启了与民同乐的模式,由辖区内幼儿园、大中小学校及留学生们组成的文明校园联盟方队,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由社区文体爱好者组成的社区基层方队,彰显了“睦邻社区”的人文风采。杨浦公安分局的“快板民警”黄超和他的小伙伴黄舒凌也参加了表演,他们以快板和吉他合奏的方式演出了一曲《2018警民携手零燃放》。

 

 

除了行街展示,元宵行街会还设有民俗展示一条街,让居民与本土手工艺人近距离接触。四平“布堆画”的展台前一下午都聚满了人群,这项起源于唐朝、流行于清朝、在解放初期又濒临失传的“堆绣”技艺,经王励新老人的改革,在原有堆绣的基础上丰富了制作材料、精细了制作技艺,衍生创造出布堆画,在上海地区传承、推广。娇艳的牡丹、活泼的动物、五光十色的水果、风情万种的人物和烟雾袅绕的山水画,从一团团布条中破茧而生,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中甚至还有齐白石的虾趣图。

 

一边飞快地现场制作剪纸,一边唱着花样经,不到两分钟,一幅“金鸡报晓”便跃然纸上。线条流畅,不留一点白边,轮廓精细处看似一碰就会断开,上海花样经的传承人郑树林的高超技艺让现场民众惊叹不已。“上海花样经是上海剪纸艺人走街穿巷、设摊卖艺时的口诀和唱词,靠剪纸营生的艺人们现场制作花样通常需要三五分钟,怕买家等得不耐烦,同时也为了多招揽客人,有些艺人就一心两用,边剪边唱。”在民俗展示一条街,还有房式蛋雕、京剧脸谱制作、麦秆画、微雕、竹笔逆锋倒书、瓶中船模、江湾面花等制作技艺集中亮相。

 

夜幕渐渐降临,样式各异的上百盏花灯纷纷被点亮。早在几周前,四平街道组织23个居民区的众多居民在杨浦大龙灯非遗传承人李政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民俗彩灯。憨态可掬的金鱼灯笼、雍容华贵的宫灯由居民亲手制作,它们点亮了夜色,带人们找回了记忆中那久违的元宵灯火。

栏目主编:栾吟之 题图来源:袁婧 摄
内文图:毛信慧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