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纵览:上海院士“琅琊榜”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顾泳 2015-12-08 23:03
摘要:数据显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依然占绝对多数,而来自企业的,比例较低。即使与全国其他省市水平相较,“企业院士”比例仍然偏低。

正在建设科创中心的上海,各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顶尖领军人物的支撑。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揭晓,在沪两院院士的人数分别达到101人、76人。他们,以及他们的团队,引领科技发展的方向,与产业能及提升紧密相合,融入城市创新的厚重底蕴,且看——上海院士“琅琊榜”。

 

“主力军”助力打造亚洲医学中心

 

细看上海院士名单,所在学部分类中,一个“医”字格外醒目。今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在沪院士增至33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在沪院士达28人,在所有学部中均占比最高。如此“主力军”阵容,有益助力与申城打造亚洲医学中心。

 

生物制药产业,向来是申城重点发展产业;作为可体现自主创新价值的产业,上海发展生物制药有其较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一方面,作为全国医疗中心,申城具有丰沛的医疗资源,为临床诞生创新理念带来无限灵感;另一方面,申城集结各大高校创新资源,可使生物医药的产学研环节有机串联。就在去年年初,市长杨雄明确指出,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是上海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未来,上海要更加注重产业创新能力,力争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最新的十三五规划中,上海将优化重大科技布局,推进精准医疗、生物治疗、分子诊断等前沿研究领域。

 

生命科学领域,国外科学家起步早、成就突出,我国该如何赶超?中科院院士张永莲教授,以其自身成就来说明,结合国情开展研究,是引领创新的最好起点。作为在分子内分泌学有突出贡献的女科学家,张教授从国防科技转型时,已年过半百。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教授着手于雄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她创新性地找到了新的与生育调控有关的基因钥匙,首次发现与附睾特异内在防御系统相关的基因,引起了世界轰动;同时在男性生殖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即,通过调控睾丸中精子形态变化的转录因子总枢纽,以此来为设计避孕药提供可能。她常说,“作为世界的人口大国,我国不能甘于做避孕药的试验地、使用地,同时也要加强原创性,结合自身国情作出科研分析。

 

而在医药卫生领域,基于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既是生物制药产业着重发展的方向,也是医学创新的灵感源泉。以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教授为例,根据2013年的统计,我国共有糖尿病患者数量高达1.14亿人。宁教授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开展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建立了定量运动激发试验方法、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方法。与此同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SRC-3的基因结构,并证实SRC1、2、3染色体定位,发现SRC1基因剔除后出现甲状腺激素的部分抵抗。结合科研与临床、解决广大患者真正诉求,是为医药卫生领域创新的一大特点。

 

作为实践性研究领域,生物制药产业的终极目标是为患者造福祉。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教授,致力于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科研成果转化。数据显示,我国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达2.9亿人。葛教授对“心肌桥” 的突破性发现,轰动国内外为医学界,同时,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这些研究最终反馈回临床,为患者延长生命作出贡献。

 

投身铸造战略新兴产业之基

 

一组数据喜人——当前,上海已成为我国“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和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这其中,来自机械制造、土木、化工冶金、材料工程、能源矿业等专业领域的“大牛”正是科技团队的核心力量。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元培院士,正是南浦、杨浦、徐浦等3座斜拉桥的主设计者,刷新了斜拉桥设计和建造领域的多项世界纪录。在40多年的桥梁工程设计和桥梁理论研究中,设计或主持设计的大跨度桥梁达20余座,中小桥梁有上百座,涵盖了简支梁、连续梁、T沟、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各种桥型。其最新作品是东海大桥,该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外海跨海大桥,全长32.5公里。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教授丁文江,带领70余位研发人员、350余位工程人员,攻关以“镁”为主的先进合金材料及加工技术,将我国两种优势资源——镁和稀土相结合,创制了五种新型高性能镁合金,其中一种在室温和250℃下抗拉强度都较高的高强度变形镁合金(JDM2),成为目前世界上工业应用强度最高的镁合金,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承力件,他还发明了新的铸造工艺、装备,实现大尺寸镁合金零件的精密成型,为重要部件及其相应型号的轻量化做出重要贡献。他的团队在世界镁合金研究上取得了3个第一:发表论文总数第一;发明专利拥有数第一;应用部件开发数及开发能力第一。

 

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的课题组,工作是为化学“正名”——化学可以是绿色的。他们首次利用工业上成熟的、容易制备的碳酸乙烯酯原料,结合独特的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获得两类重要化工原料——甲醇和乙二醇。这一成果为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提供了新途径,是实现“绿色化学”一个很好的案例。在丁奎岭看来,从二氧化碳到甲醇的转化,是关系资源、能源和环境的重大课题。由于二氧化碳的惰性,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甲醇的化学转化,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也是上海有机化学所“一三五”规划中前瞻布局“导向绿色合成的新一代催化转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两少一多,令人喜忧参半

 

在历数这些科技英雄之际,一个特别的比例引人关注——院士所在地的分布。统计显示,在工程院中,上海院士来自企业的共5人,占在沪总人数的6.57%;来自高校的共46人 ,占总人数的 60.52% ;来自研究院所的25人,共占总人数的32.89%。在科学院中,这些数据分别为:来自企业的共1人,占在沪总人数的0.99%;来自高校的共47人 ,占总人数的46.53% ;来自研究院所的53人,共占总人数的52.47%.

 

数据显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依然占绝对多数,而来自企业的,比例较低。即使与全国其他省市水平相较,“企业院士”比例仍然偏低。这一方面,显示出上海科研力量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深厚底蕴,值得欣喜。但与此同时,“企业院士”的偏少,值得关注。近年来,我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力量在其中是作为支撑存在,而在沪院士来源的结构比例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上海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

 

另一个“少”,来自“信息技术”领域。在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重点主导产业之一,其内涵包括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新型显示、汽车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争取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能级;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装备、工艺、材料等制约瓶颈;聚焦物联网、云计算、半导体照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示范应用牵引,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实施12 英寸芯片生产线、新型显示生产线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整合重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盘点院士家底,在沪的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5人、中科院信息技术学部院士14人,这一数字对比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似乎少了些。如何培养和引进更多重量级人才,或许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