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双减”后如何让供需在课堂相遇?杨浦团区委让大学生、医生到中小学上“兴趣班”
分享至:
 (28)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21-11-29 12:49
摘要:杨浦有众多高校资源和青年团体,能否利用青年志愿者的力量,来填补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短缺?

周五下午四时半,位于杨浦区昆明学校的一个初中班上,一堂关于“巴蜀文化探索之旅”的趣味课堂正在进行中。台上,讲课人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志愿者陈磊,台下,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聆听着他们所不曾了解过的风土人情故事。这是陈磊第10次走上讲台。

从今年10月中旬杨浦团区委开启“课后不一YOUNG”——杨浦共青团助力“双减”项目以来,有许多和陈磊一样来自杨浦区内高校和区域单位的青年志愿者“化身”老师,走进各所中小学的课堂,为孩子们提供课后辅导和趣味课堂。

每周一到周五,他们为5个试点中小学提供志愿者看护及志愿课程服务,每周五放学后,以及周六和周日,则为3个试点青年中心提供志愿看护及活动配送。截至目前,志愿者累计配送了涵盖科普、绘画、音乐、手工、普法、健康、爱国主义教育等各类公益课程37节,覆盖5个中小学和3个青年中心,服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4000多人次。


每天多出“两个小时”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昆明学校校长娄斐一直有个困惑:如何利用好每天三点半以后的时间,更好地丰富孩子们的课外课堂?老师的工作时间延长了,如何减轻老师们的工作负担?

鞍山初级中学的团队负责人王盛强老师同样遇到这样的“尴尬”。“平时学校每周五放学后都会组织老师教研活动,然而多出来的'两小时'课后辅导,让教研活动无法照常进行。”

杨浦团区委在走访调研区内中小学校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希望开设更加丰富的课外课程,但都遭遇师资不足的问题。杨浦区有众多高校资源和青年团体,能否充分利用青年志愿者的力量,来填补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短缺?

10月的第二个周末,项目正式启动。在昆明学校,20名大学生志愿者分成两组,10人走进初中部,10人走进小学部,采用由一位志愿者和一名班主任合作的“双师模式”。每天三点半放学后,大学生帮孩子们辅导课内作业,答疑解惑,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辅导结束后,每位大学生按照各自特长,设计了一系列课外课程。

团区委还为学校配送了包括心理疏导、安全知识、青春期教育、读本学习等方面的公益课程。“学生从希望课后服务‘短一点’,到现在盼着时间可以‘长一些’。”娄斐说,学校还会每个月动态地征询家长意见,根据学生需求来调整课程内容。


课堂里来了群大学生“助教”


班上突然来了“新老师”,一开始班主任们都心有顾虑。昆明学校团队负责人董晓恬说:“有老师提出疑问,志愿者来到学校,要让他们干什么?他们担心大学生进入课堂后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反而影响了课堂秩序。”后来,学校决定让每位志愿者走上讲台前,都先经过系统培训。

娄斐还记得第一次给大学生培训的情景。“大学生们来自复旦、同济、财大等高校,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大部分都没有过讲课经验。刚来时,他们都很青涩,不明确具体要做什么,有的认为就是陪孩子做作业,有的很担心自己无法胜任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

为了缓解大学生们的陌生感,娄斐给他们谈自己过去在学生会的经历。“我大学时曾经到一个初中做志愿者,班上有个重度残疾的孩子,放学后这个孩子经常没人接,班主任就把他带回家。当时我觉得老师很伟大,这直接影响到我后来选择从事教育事业……”大学生们听了深有感触。

三次培训课,通过分享、讲座等方式,向大学生介绍了学校的管理规范、课堂注意事项,听取学校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建议,最终每个大学生把自己准备的教案统一发到娄斐的手机上。“收教案的时候,我感动了。看得出来每个人都经过了精心的备课。”娄斐说,趣味课程以外,他们还分享自己眼中的高中生活、大学生活,以同辈的身份,引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学业生涯的憧憬。


从趣味数学、划龙舟到上海老城厢


复旦大学的应豪是微电子专业的大三学生。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能够接受什么内容呢?应豪结合自己的理科学习背景,设计了一些趣味数学题。“有一次我给孩子们出一个‘数学24点’的题目,就是用10以内的四个数算出24。直到我第二次去上课,还有学生跑过来告诉我他想到了新的解题方法。”

同济大学的黄瑛琪今年上研二,她还是一名业余的龙舟运动员。同济体育教学部2020级研究生团支部加入了这个项目以后,她们班16名学生都报名当了志愿者。在二师附小的二年级班上,她给孩子们上的是她最喜欢的“龙舟课”。

黄瑛琪自己准备了PPT、小视频和一套现场教学的体能操。“龙舟是我国民族传统运动,但普及率并不高,我希望有更多孩子会爱上这项运动。”作为同济大学赛艇队的成员,黄瑛琪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赶到嘉定校区参加训练,风雨无阻。“有梦想就应该坚持下去,我也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与孩子们共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生张嘉宁学习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出身。她给孩子们看以前老上海的地图和照片,讲述老城厢的历史。“大部分孩子一开始都没有见过,这是属于上一代人的记忆。给孩子讲讲上海老城厢的故事,我认为是一种传承。”

每次课程结束后,有的孩子会问她:“老师你下次还会来吗?”这让张嘉宁很有成就感,“在上课之前,我没有想过会受孩子欢迎。现在学生会公益部每周来组织同学们去讲课,我都会去报名。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事实上,大学生们的影响力也让学校老师们没想到。昆明学校的董晓恬老师告诉记者:“当初对志愿者持怀疑态度的老师们现在都转变了态度,有老师还主动找到我,希望大学生来班级一起开展课程。”


熬夜画漫画,医生走进课堂“讲段子”


给孩子们上课外课堂的“老师”当中除了大学生,还有来自杨浦区域内的医生、律师、心理咨询师、国歌展示馆讲解员等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杨浦区中心医院团支部的李越医生在鞍山初级中学的课堂为他收获了一批“小粉丝”。

“我是普外科医生,还是讲‘老本行’——肠道和便便。”李越在鞍山初级中学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叫《便便这一生?聊聊营养均衡饮食方法》。

一听说要讲便便,初中生们马上来了兴趣。李越把便便的各种色、香、味都讲了一遍。“为什么人的排便会有气味?便便的颜色如何反映人的健康状态?肠道细菌会影响人的情绪吗?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饮食?……”他用“讲段子”的方式把有趣的科普知识传递给孩子们。

还要不时地做互动。“你们知道吗?肠子也是会唱歌的,当小肠蠕动消化食物的时候会产生咕噜咕噜的声音,叫作‘肠鸣音’,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他请学生走上讲台,用听诊器放大他的“肠鸣音”给大家听,引来学生们的阵阵笑声。

由于台下的都是小朋友,李越没有做内容复杂的PPT,而是把医学知识变成一幅幅自己手绘的漫画。今年是他入职的第一年,作为住院医生,他隔天就要上一次夜班,“平时在医院里很忙,这些画我是熬了一个通宵画出来的。每周五我下了夜班以后,没有回家休息就直接去上课了。”

“我从小的理想是当老师,但我母亲是医生,高考选志愿的时候她建议我学医。其实我心里一直还有个‘教师梦’。” 医院团委刚把这个项目通知到各科室的时候,李越第一时间就报名了。“这是一种科学启蒙,如果其中有孩子会因此而从医,或者以后更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做的事情就有意义了。”

国歌展示馆的讲解员刘冉也是志愿者之一。“国歌故事进课堂”是国歌展示馆坚持了十多年的国家级品牌项目。“我记得在我讲到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有一个一年级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停下来,问他有什么问题。”他站起来,坚定地说:“老师我知道当时中国人民罹难,所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虽然他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但当时刘冉的眼睛湿润了。

每一节课上课前,刘冉都会播放国歌。“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还会交头接耳,打打闹闹,但每当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大家都会自发安静下来,起立跟唱。”那一刻,她感受到国歌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在下一代中传承。“还有的小朋友们下课后找到我,说要来参观国歌展示馆;有的说想来国歌展示馆当志愿讲解员,传承革命精神。”

从健康科普到精神传承,从趣味课堂到历史文化,公益课程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之余,对志愿者们来说也收获了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后续,杨浦团区委将组织共青团助力“双减”成果展示和品牌课程评选活动,有效助力“双减”落地落实,体现共青团组织的社会担当。

栏目主编:周楠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