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中国学论坛|叶嘉莹:世界中国学贡献奖首位华人女性获奖者,有何传奇之处?
分享至:
 (61)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夏斌 2021-10-19 06:31
摘要:“我愿意为我们中国文化的长流,贡献一点力量。”

97岁的叶嘉莹,身披一袭粉色绸缎,内衬青白相间的旗袍,从里到外透着异于常人的灵思与淡然。10月18日,在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致辞视频中,叶嘉莹一如既往地做着一件事: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带给世人。

有人赞叹,叶嘉莹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摆渡人”。她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在古典诗歌的教研道路上,不断辛勤工作着的一名诗词爱好者”。

作为世界中国学贡献奖的第一位华人女性获奖者,叶嘉莹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70余年,学生遍布“海峡两岸,大洋东西”,成为在海内外传授中国古典诗词时间最长、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人学者之一。她的诗词、她的文章,是不少华人传承根脉、回忆乡愁的文化纽带。

了解叶嘉莹的人说,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性。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7岁时,叶母因忧劳成疾,溘然长逝。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她写下了8首“哭母诗”。叶嘉莹说,当你把你的悲哀痛苦,用诗写下来,就可以消解你的悲痛,也可以保存你的纪念。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中国台湾。不久,因为丈夫丢了工作,她不得不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叶嘉莹的学生、中国台湾作家陈映真回忆:“叶教授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她在中国古典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惊叹艺术和文学之美。”

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远赴北美,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以及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将中国的古典诗词之美进一步传播到国外。“我们的时代面临种种变化,传统的文学批评需要寻求一个新的拓展才能够千古常新。在现代的光照之中,对于中国的词学加以反思和说明,这是我的一点特殊贡献。只因为我受过传统的训练,又到达了西方,而且正赶上西方各种文学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谈及这段经历,叶嘉莹如是感慨。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她觉得,自己应该回来,把对古典文学的一点点学识贡献给祖国。“在国外讲,固然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播,却很难使诗词里蕴含的生命得到发扬和继承,只不过给人家的多元文化再增加一些点缀而已;诗词的根在中国,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是经几千年积淀而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式,是整个民族生存延续的命脉。”于是,她即刻给当时的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得到批准后,她打点行装、飞越重洋,踏上了又一段新旅程。

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都回中国教书,先后应邀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40余所国内大专院校义务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如此奔波30余年,直到2014年正式选择定居天津。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然坚持在南开大学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叶嘉莹说:“个人尽管以空间时间来说,是狭小而且短暂的,但文化是永恒的。我愿意为我们中国文化的长流,贡献一点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文内图:赖鑫琳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