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江苏昆山一村自办养老院,护工都是儿女孙辈,每月500元包吃住……还不香?
分享至:
 (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巩持平 2021-09-29 16:28
摘要:村办养老院,老人离家不离村,这种模式仅仅是看起来很美?

还没进门,表示欢迎的掌声已经响起来了,气氛很热烈。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晟泰村养老寓所里,19位老人正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一部黑白老电影。

“常有人来视察参观,他们都懂得该怎么接待了。”晟泰村党委副书记张爱明笑了笑,因为模式创新,养老寓所一直是当地的明星项目。

什么叫养老寓所?不是政府办的养老院,不是民营的养老机构,也不属于居家养老的范畴,养老寓所讲究“离家不离村”,讲究“互助式养老”,村里出钱出力,改造闲置的农民房,每栋收拾出差不多20个床位,让村里的老人走出家门,在村里集中居住,彼此陪伴着养老。

住进养老寓所,有3个条件:一是有本镇户籍,二是80岁以上,三是生活能自理。门槛若放得低一些,想住进来的太多,恐怕得排队等着。

养老寓所不是新鲜事。记者查阅资料,上海、江苏、江西、山东等地都兴起过“离家不离村”的农村养老模式,名称各种各样,如颐养之家、幸福堂、互助养老中心等。大多数观点认为,这种方式很好,老人不用离开故土,又能满足他们生活照料、文娱活动、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需求,同时分担了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养老压力。

但奇怪的是,在各地的实践中,这一模式的推广始终不顺畅,多年经验积累下来,“离家不离村”仍然只零散出现在特定的村子里,没能连成片,更没有上升到写到文件里的政策层面。以淀山湖镇为例,2015年6月19日,晟泰村壹号寓所正式启用,6年多来,村里先后有120多位老人入住,但镇上几次试图推广,最终都遗憾收场。

看起来很美,复制推广为什么难?


养老寓所会定期为老人组织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 受访者 供图



老宅改造养老寓所



晟泰村党委书记顾永元是老书记了,1988年上任,在村里颇有威望。他还是位企业家,创办了晟泰集团,主要生产各种纸板箱,公司效益不错。

晟泰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30%,村里本来有老人活动室,是老人们打牌喝茶聊天的地方。2012年,村里又成立了康乐寿社会服务中心,负责日间照料,并为全村80岁以上老人配送三餐。在养老这件事上,晟泰村已是做得好的,但到了2015年,养老服务又遇到新问题,好几位老人找到顾永元,“见了我就哇啦哇啦,说‘我们要住到车库里面去了!’”顾永元回忆,村里旧农房拆迁,村民要搬到动迁小区的公寓楼去住,一些老人们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住不了楼上,只能被安排在底层的车库里住,车库不通风也没法采光,他们意见大得不得了。

顾永元开始研究村里的养老新问题,他和村党委班子一起参观了周边50多个养老项目,有的高端养老院每月收费上万元,一些普通养老院收费约5000元,但顾永元觉得住在里面的老人们都很孤独。他看到大多数养老院为了方便老人行走,走廊一侧有扶手,整体风格是“医院的那套”,但养老院内的老人们彼此交流得很少,氛围有点冷,没有人情味。

顾永元想到,自己舅妈的养老方式很好。那段时间,舅妈的大儿子过世,她的养老成了问题。村里有位老太,在菜地里摔了一跤,坐轮椅了。“是不是可以让舅妈住过去陪她?”有了这样的想法,顾永元跟老太的子女商量,他出钱,把房间重新装修,请两位老人一起住,彼此有个伴。舅妈过去住了一段时间,效果很好,两位老人都高兴。

如果不去养老院,尝试互助养老,那么既把老人们留在了村子里,还能互相陪伴。顾永元把自己家300平方米的老宅腾出来,认真翻修,花了将近50万元,改造成有18个床位的养老寓所,先让这批吵着“不想住车库”的老人们住进去。


晟泰养老寓所房间进行了最基础的适老化设计。 巩持平 摄



每月500元超低收费



此后,顾永元开始考虑在村里复制这种模式。

晟泰村是有钱的,村里的经济股份合作社入股晟泰集团,每年有分红,此外村集体每年还有厂房租金、鱼塘发包等收益。每年晟泰村能用的钱大约400万元,大部分用在村民的福利性支出,剩下30%留着年底现金分红。

富村要办养老院是可行的,成本还不算高。钱省在哪里?本村本土,近水楼台。

房子是从村民手上租来的,按照一套大农宅能安置20个床位计算,每年租金3万元,平均每个床位1500元,每月125元;房子装修改造60万元,平均每个床位3万元,若使用10年,每年3000元,每月250元;吃也便宜,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可以送饭,一日三餐,伙食费每天7元,每月200多元。

再算人力成本。一栋房子请一个阿姨,阿姨年纪一般在55岁到60岁之间,年薪3万元,平均每月每个床位125元;运营管理方面的杂活,由晟泰集团的文员一并做了;其他事项,洗澡、理发、卫生、维修等,都由入住老人的子女来做。若平均一位老人有三四个子女,还要算上子女配偶和孙子孙女及其配偶等亲戚,那么一栋养老寓所内的20位老人,共有130多个儿孙来帮忙。张爱明介绍:“我们叫‘当然志愿者’,因为他们理所当然要来服务,来尽孝心。”养老寓所为志愿者们制定了排班表,每个周末来2个人,负责每周日常保洁,一年也轮不到几次。

如此算下来,每个床位每月最低成本710元,若算上杂七杂八的隐形成本和支出,每个床位每月成本1000元足够。按照顾永元的讲法,这笔费用“三老”承担:“老人”自费一部分,“老百姓”做志愿者,省下一部分,“老板”资助一部分。所以现在村里的养老寓所,每月每个床位收费500元。


养老寓所会定期为老人组织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 受访者 供图

2016年,壹号养老寓所建成1年后,顾永元家里闲置的那套农民房也该拆了。他把老人们搬到了“晟泰农民新村”,距离晟泰老村5公里。同时,镇上对这个项目很认可,想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全镇。于是,前期投入上,镇里补贴了120余万元,改造了3栋寓所;村里又出了20余万元,改造了1栋。最多的时候,养老寓所一共住了60多位老人。

“一般人要投资养老院,每个床位平均投资要30万元。我这里,12万到15万元就能搞定。”顾永元说。


晟泰养老寓所房间进行了最基础的适老化设计。  巩持平 摄



留住乡土亲情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张爱明发现,一栋寓所里住20人左右最合适——数量少了,怕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数量多了,矛盾也要增加。住在一个房间的老人性格若不合适,连一个空调要开到几度这样的问题,都会造成小矛盾,调解不过来。

俗话说“老换小”,老人和小孩一样,会攀比。今天有老人女儿来了,别的老人就要给子女打电话:“是不是该过来看看我了?”老人到了一定年纪,比拼的就是子女,住在养老寓所里,没有子女就是被“欺负”的对象。子女来的时候,不能空手,分一串香蕉,切一个西瓜,大家分分,一起吃吃,就是好的。

养老寓所规定,老人住进来,能带的钱不超过500元。有的老人爱占小便宜,拿双袜子,拿双鞋子,便有老人到处喊:“我的东西不见了!”有老人找不到戒指项链,着急得不得了,催着“抓小偷”,结果发现,东西就在枕头下面……


养老寓所会定期为老人组织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 受访者 供图

志愿者虽然人数多,但大多不专业。比如吃饭的时候,老人喝完汤,想请人端走碗,但有志愿者觉得,应该吃完了一起收;打扫卫生的时候,老人觉得应该先擦桌子,有志愿者坚持先用拖把拖地……摸索一段时间后,养老寓所制定了志愿者的行为规范,要做什么,怎么做,劳动工具怎么使用,使用之后怎么摆放,都逐项规定好。

但总体来说,离家不离村,还是留住了乡土亲情。村里有老人跟着子女到城市去的,不过老人住得不舒坦。白天子女出门,老人被留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而住进养老寓所的老人们,本就住得近,彼此之间方言相通,成长经历相似,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都清楚,有聊头。慢慢地,村民的观念也变了,第一批住进来的老人自愿成了小喇叭,到处跟人说,住进来怎么舒服,一点家务都不用做。后来,原本就住在一个村的老朋友们,找上门来,非要住同一间房。


养老寓所装修得像幼儿园,色彩丰富。 巩持平 摄



不只是钱的问题



虽然投资和收费都相比社会养老院节省了不少,但要维持好养老寓所,也属于村里的福利支出。万一哪一天,村里投资企业的效益没那么好了,村集体收益不够了,这事就做不了了。

也许,还不仅是钱的问题。长三角尤其沪苏浙强镇富村林立,有能力也愿意拿出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地方显然不少,但晟泰村的养老寓所,探索6年,仍是创新型项目。它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一份上级文件中有明确规定,“离家不离村”的养老形态,究竟该怎么补贴,有什么规范。

处于空白地带,往好了说,能钻空子,节省成本。养老寓所的设计上,晟泰村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老人床边有可升降的栏杆,床头有呼叫铃,洗手间马桶周围增加了方便起坐的扶手。不过细究下来,部分设施达不到正规养老机构的要求,比如,人均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卫生间必须有能让轮椅顺利出入的空间等,这些都满足不了。“我们是健康养老,或者叫自助式养老,不需要坐轮椅。为什么一定要满足有轮椅情况下的设计要求呢?”顾永元觉得,没必要循规蹈矩。

但这种“空子”带来的风险更大。“没事大家都太平,出了事,谁发起,谁担责。”张爱明说。老人的平安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年纪大了,最怕摔跤,有任何磕碰,都成了村里的责任。有一次,有人突发疾病,凌晨2点,一直喊着全身疼,子女电话一时没接通,就打给张爱明,他从家里赶到医院,陪了一宿,弄得差不多了,子女才赶到。这种事情,村干部本可以不做。

公办养老院,自然能兜底;民营养老机构,大多证照齐全;可晟泰村养老寓所,只是一栋农民房。“在现有的政策下,还不能通过审批备案。”张爱明跟记者说了不少他的压力和烦恼,“这件事,村里也认为有一定风险;若出什么事情,不但功劳归零,还要承担责任。”

把好事办好,不容易。目前来看,这种模式很难落到政策层面。已有的实践中,各村提供养老服务的基础不同,村集体收入情况不一,文件没法考虑到每个层面的问题,把老人需求一一落实。若完全按照所谓规范逐条对标,恐怕成本又要提高,养老寓所的低价优势便不存在了,老人们入住的意愿也要大打折扣。不过,有条件的村子可以探索,有意愿的镇子可以支持,也许,走的人多了,自然能成一条路。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巩持平 摄
题图:养老寓所门口“离村不离家”字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