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财经连线 > 文章详情
整个国家财政刚过千亿时,为什么下决心为这个项目投下300个亿
分享至:
 (47)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蒙 2021-06-08 07:14
摘要:国家选择上海,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起点,不是偶然。

1978年3月24日,一封来信送到国务院。 

信中反映了宝山钢铁厂选址存在很多弱点和缺陷:地质不好;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长江南侧有好几个沙洲,年年下移,会产生塌方,美国大湖地区钢铁厂出现过倒塌……

宝钢开工建设前后,全国上下有过许多争论,其中一大焦点就是“宝钢以后会不会整个滑到长江里去”。

尔后的岁月里,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钢厂在上海拔地而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处在今天看,“滑到长江里去”的观点有些匪夷所思,40多年来,宝钢非但没有“位置偏移”,反而牢牢屹立在全球钢铁行业之巅,一举把国家钢铁行业水平向前推了20年。 

可是在当时,“滑到长江里去”绝不是一个笑话。1978年初,宝钢建设方案已经过反复论证与权衡,中央批准了国家相关部委和上海市委提交的选址、建设规模等请示报告。但这封信,还是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一个月后,国家建委组织56名著名专家来到宝钢现场。经18个昼夜的连续实地试验,一份详尽的报告直送国务院。“宝钢地基可以处理,建设钢厂绝无问题”,专家们一锤定音。 

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同日,上海宝山月浦东,万众瞩目之下,宝钢总厂正式动工。 

这一年,是历史转折之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上,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正式作出。 

而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宝钢建设的前期研究、论证、决策,正是在“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轰轰烈烈开展之时。从建设宝钢的初衷,到与外方的一轮轮谈判,再到后来的争议与波折,宝钢项目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对于真理标准的现实回答。  

【震惊而又群情激奋】

2020年12月23日,93岁的宝钢第一任董事长黎明在自己家中,通过远程的“一键炼钢”功能,下达了中国宝武2020年第1亿吨钢的炼钢指令。 

随后,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宣布:“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亿吨宝武’,今日梦圆。”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哽咽。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大幕刚刚拉开之时,整个国家全年钢产量只有3000万吨,仅占全世界产能的4.42%。如今,这一比重已经超过了56%,一个企业集团的年产量就达到了一亿吨。 

正是当年放眼看世界,实事求是地正视差距,才有了今天的沧桑巨变。 

1977年9月16日至10月14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叶志强带队,国内各大钢铁企业负责人组成中国冶金考察团赴日本考察了近一个月。 

“这是我们这群第一次穿西装、第一次打领带,难得一次出国的中国人亲眼所见。”回来后,叶志强向中央政治局详细汇报了访日的见闻和感受。 

20世纪60年代,中日钢铁工业还相差无几。但随后十几年时间里,日本快速发展,新建了8个千万吨级钢铁厂,工厂高度自动化,几个工人在空调房里操作计算机就能进行生产,水平领先中国至少20年。 

考察时,一天日方请客,服务员送来罐装啤酒和饮料。中国考察团成员没人见过轧得跟纸一样的金属罐,上头印着彩色图案,还有个小环,用手指一拉就开了,所以叫“易拉罐”,而当时中国的铁皮罐头都还是焊制的,要用特制的锥子才能撬开。 

日本是个岛国,没有铁矿、煤矿,就连石灰石也要靠进口,却通过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快速发展,用了15年实现钢产量过亿吨,跃居世界钢铁业榜首,是当时中国钢产量的5倍。

回程途中,考察团既感到震惊又群情激奋,震惊于差距之大,同时又兴奋于钢铁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并非遥不可及。 

这次考察带来巨大触动。曾经我国钢铁厂都是依托国内矿产资源建设,中央果断决策,转变原先钢铁工业发展思路,准备举全国之力,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在沿海地区建立一座“吃进口矿”的超大规模现代钢厂。

【选择上海不是偶然】

国家选择上海,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起点,不是偶然,这同样是基于实事求是精神的战略抉择。 

当年,在上海建设这样一座钢铁厂,有两块短板:一是长江口水深不够,进口矿要建港转驳;二是地基软弱,需打桩加固,成本会大大增加。 

那段时间,我国刚刚转向现代化建设,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资金紧张。中国当年财政收入只有1132亿元,而建这个钢铁工业基地,最少也要花300亿元。搞钢铁现代化,需要全国人民再一次“勒紧裤腰带”。发展目标和建设成本,必须同时考虑,才能得出最优解法。 

当时国家计委、建委和冶金、外贸、交通、铁路等部门组成调查组,走访了上海、连云港、天津、镇海、大连等十多个地方,全面比较各地优势与不足。最终得出结论,只有上海的工业基础和综合能力足以支撑这一现代化钢铁基地。 

虽然在上海建厂要付出额外成本,但调查组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了上海得天独厚的四大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有强大的工业和科技基础作为依托;具有一支建设现代化钢厂所必备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一个大电网可以承受巨大的用电冲击负荷;选择上海建厂还可以综合利用水运和市场两方面的优势,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钢铁产品既可沿长江内销,也可依托海运便利打入国际市场。 

厂址选定以后,冶金部紧急通知西安、保定、昆明、成都、长沙、武汉、上海等十多个地质勘察单位,立即组织千余名技术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地质勘察综合分析的总报告。宝钢所在位置原属东海海域,地面以下60米深度范围内都是性质较为软弱的粘性地层,再往下才见砂层,直至350米左右才能到达下卧基岩。为了确保未来的钢铁基地万无一失,建设者需要掌握11.5平方公里面积内,每平方米地下每一层土壤的准确情况。 

1978年3月,上海春寒料峭,细雨绵绵,11.5平方公里的地面上都是农田、泥滩和水塘。十几路勘察大军摆开阵势,数十台钻机日夜不停地向大地深处挺进,钻探队员每12个小时轮班作业,昼夜不停。

当年5月的一个深夜,牵头勘察工作的武汉勘察院勘察队长蒋荣生突然发现一个土质试验的数据有差错。如果全部复查一遍,那是十几万个数据,那时没有计算机,只能用手工和算盘一笔笔地计算出来,此时离最后的限期已经不到1个月了。蒋荣生对同事们说:“对不起了,同志们,咱们都是党员,咱们要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就是累死,也要把问题弄清楚,宝钢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 

经过13个日日夜夜的计算,他们硬是把十几万个数字一个个重新查验了一遍,终于纠正了那个有差错的数据……

【绝不走“一盘死棋”】

1978年2月10日,中日双方开始谈判宝钢项目A阶段事宜,即中日双方敲定宝钢厂区的总平面图。日方设计了一张完整的彩色图纸,整个生产流程从原料进厂到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再到成品出厂是环形布局,即原料码头和成品码头并在一起。

对此,我方在谈判中明确表示反对,强烈要求厂区总平面应充分留有发展余地,要预留三号高炉的位置,使宝钢能发展到年产钢千万吨级的规模,并顺应生产流程,成品码头需设置在便于产品外运的另一端。

放眼全球,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应是千万吨级的,日本钢厂1000万吨以上的就不下10个。作为现代化的宝钢,年产600万吨钢只是第一步,今后还应有第二步、第三步。如果按环形布局,一个椭圆把所有设备全圈在里面,扩展的空间就全堵死了,宝钢的未来就是“一盘死棋”。

宝钢设计总工程师黄锦发坚决主张修改总平面图。鉴于中方设计人员的执著,日方连续修改了两个通宵,参考中方设计人员的意见,将宝钢总平面图改成了如今的直线流水型布局。

对修改总平面图,当时的总指挥许言态度十分鲜明和坚决,并且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他想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宝钢今后的前途,郑重地在修正后的图纸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直线流水型总图为宝钢未来的扩建腾出了空间,从风、水、电、气系统的布局上,从码头到整个流程的设置上,不仅为二期工程,也为三期工程预留了空间,打下了基础。

尽管当时中国钢铁工业水平还不高,但宝钢项目和决策者、建设者们始终没有改变目标、放低标准。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这个实际就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没有捷径可走,它既不可能一步到位地轻易实现,也不会在完成一些阶段性目标后就戛然而止。

【问计实践着眼全局】

建设宝钢时,引进来,是最高水平的引进;漫长的自主创新、迎头赶上过程中,宝钢对标的,同样是世界最高水平。当一切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解决好从学习到创新的每一个问题,再宏大的目标也能步步迫近。

不少老员工还记得当年的故事:当有人宣称拿出了“国内第一”的产品时,受到了董事长黎明的批评:“国家建设宝钢不是为了生产‘大路货’,生产‘大路货’不需要投资300亿元。宝钢人追求的不是与国内企业比,而是与世界上最优秀的钢铁企业比。”批评的话语,一字一句敲打在一代代宝钢人的心里。 

40多年来,宝钢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跟随到引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车板、硅钢、厚板等一系列产品,代表着世界钢铁的一流水平,改变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需钢材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宝钢多次创造全球首发,有效支撑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40多年前建设宝钢的地方,最近刚建起一座全新的党性教育智慧体验中心。打下第一桩的轰鸣声就在耳畔,炼出的第一炉钢近在眼前……四十载奋斗历程浓缩于此。从40年前打下第一桩开始,牢牢支撑宝钢的,就不只深埋地下的桩基,更有“实事求是”这四个千钧大字。而中国钢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每一次改革,每一项突破,正是得益于问计实践、着眼全局的根本指引。

近年来,宝钢、武钢合二为一。中国宝武成立后,进一步在中国钢铁行业实施快节奏、大规模联合重组。这些立足实际的改革举措,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为大而大”。就像当年宝钢建设锚定世界最先进水平不动摇,如今的中国宝武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力追求极致的效率。去年,宝钢股份雄踞全球钢铁行业利润第一,中国宝武更是产能突破1亿吨。

如今,中国宝武再次从国家发展的现实要求出发,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制定了在国内钢铁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钢铁航母编队”正以“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为愿景,开启新的征程。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