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世界城市日丨上海2040,如何塑造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
分享至:
 (151)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迟腾 2016-11-01 08:39
摘要:随着上海面向2040城市愿景的确立,打造“人文之城”的目标实现?

 

随着面向2040城市愿景的确立,上海正在面向未来 ,成为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那么“人文之城”长啥样?打造“人文之城”的目标如何实现?10月31日,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6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上,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毅松就此做出了详细解答。


在题为“塑造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的主旨报告中,徐毅松结合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成果,从保护城市遗产、挖掘地域特色、创新城市治理等方面介绍了上海在建设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方面的探索与规划。来自纽约、巴黎、东京、首尔、柏林和杭州的多位国内外专家也结合各自城市的规划发展,为上海建设“人文之城”提供了很多的新思路。

 


让历史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上海已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提升上海文化内涵的战略性资产,也是上海城市文脉的“核心基因”。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在加强对于石库门里弄、工业建筑遗产等类型保护的同时,上海将进一步拓展保护对象的范畴,如解放后建设的工人新村、两万户,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高品质建筑。同时,进一步挖掘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的历史街区,探索从“成片旧改、单体保护”向“成片保护、零星旧改”模式的转变。在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开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毅松。


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将完善保护法规,探索政策新机制:通过分级分类管理,细化保护层级和类别,明确保护保留要素;通过规划、土地、财税政策,提高土地、建筑所有者和开发商共同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将保护历史建筑与更多的与公益性、文化性功能相接合;加大对于违法拆除历史建筑的处罚力度等。


徐毅松以被誉为 “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老城厢地区的保护为代表案例分析,这一地区通过挖掘作为上海早期航运、金融、贸易、文化中心的功能性基因,在保护其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塑造丰富的公共空间、文化空间,使得老城厢在成为体现上海传统文化自信重要载体的同时,焕发了新的活力。


作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对标城市,纽约在这方面也有着前车之辙。纽约大都会规划联合会城市设计(RPA)高级研究员罗伯特·莱恩表示,纽约之所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城市,离不开对外链接全球网络,但更离不开对内营造文化的场所,在纽约老市区有很多老旧的铁路基础设施,就通过重新定位,赋予新的意义,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老旧铁轨改造的纽约市区的空中花园,通过重新构设,每年可以带来900万美金的营收。

 


深挖“水”和“街”的上海特色


作为上海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两个网络性要素,“水”和“街”对于挖掘上海地域特色,提升空间品质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总体城市设计中,上海将在保持以水系为自然本底的基础上,突出“一江一河” 在中心城区中的整体结构性作用,以其为主要廊道,疏通其他骨干水网形成水路次要廊道,强化城市整体水系空间特征。

 

纽约大都会规划联合会城市设计(RPA)高级研究员罗伯特•莱恩


目前,上海市政府已经提出今年完成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贯通规划方案的编制,优化滨水沿线用地功能,大幅增加滨水空间的公共性,提升滨水空间的连贯性;提升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建立与城市地区、地段中心及其他重要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提升滨水空间文化品质,公共界面的景观环境,展现滨水空间独特风貌,明年6月将基本完成滨水空间的贯通。


此外,作为城市居民最基本的公共活动场所,街道是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之一。上海传统的街道空间有着“窄马路、密路网”的特点,为形成开放便捷、尺度适宜的生活街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未来通过精心衔接,将使得街区内的小型公共空间与街道空间充分连通,让街道的价值向社区纵深不断辐射,起到以线性空间串联网络空间的作用。同时通过公共艺术设施的引入,注入更多文化功能,提升街道文化氛围及空间品质。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终身教授小林博人在主旨报告中,也针对“挖掘地域特色”,以东京的“町”文化作出了具体的阐释,“町”本身代表的就是一个空间或者一个地方,围绕“町”这一地域特色,东京社会和空间的微文化结构才能够得以延续。

 


用全世界的智慧建一个更好的上海


社区是市民文化建设的基石,因此打造“人文之城”要在“以人为本、均等服务、以民为先”的原则下,建立“以人为本”的多元社区文化,探索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宜居、宜学、宜游、宜业的社区氛围。


一方面,在文化设施规划中,从原先的综合性文化设施进一步向专业性文化设施拓展,推动高品质文化设施的均衡化配置。在土地出让合同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及公共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引入各方参与到社区的“微空间”改造中,比如上海在积极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通过引入专业团队,从调研、规划、设计、实施全过程、长时间参与社区营造,既成为社区治理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又有效在社区内宣传、推广新的规划理念。


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前遗产总监、法国国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主席阿兰•马利诺斯在演讲中提到的“巴黎小腰带”地区改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地区此前是巴黎环形铁路的沿线地带。城市规划中,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广泛参与,将管理、植物种植都下放到当地社区当中,市民不需要租赁场地,只要进行植物种植,保证美观和干净,最终这里成为了当地居民生活当中离不开的公共场地。

 

论坛现场。


围绕社区进行建设的同时,上海将继续搭建汇聚众智的文化活动平台。面向国际,自2015年起,上海就开展了两年一届的“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邀请全球知名的策展人、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共同参与,介绍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宣传上海城市发展最新理念。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主展览将落户浦江东岸,国际级的策展团队已呼之欲出。面向国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各个阶段,广泛吸收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最大范围的开展规划公众参与工作。此前在2040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提出的“开门办规划”的理念,及其持续三年的线上、线下社会意见征询过程就成为一次有益尝试。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题图来源:资料图   内文图:市规土局 提供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