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茅善玉的会客厅迎来北京大学师生,用上海闲话打招呼,偶尔还可以吟吟诗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21-02-06 17:38
摘要:学习效果请点视频

“个个都是黑头发,给传统文化带来新鲜血液和胶原蛋白。”2月6日,汾阳路150号白公馆,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迎来北京大学师生们。他们中许多人是上海沪剧院“海派文化云课堂”学员,“从最初一点也听不懂,到学会用上海闲话打招呼、嘎讪胡,偶尔还可以吟吟诗。”

上海沪剧院与北京大学的交流合作至今已经六年了。2017年11月,由上海沪剧院参与筹建的“北京大学浦江发展协会”在北大成立。茅善玉每年携多部作品亮相北京大学,从《邓世昌》《雷雨》到《敦煌女儿》,每一部都是沪剧院数年磨一剑的力作。《雷雨》《敦煌女儿》连续两年受邀演出,依然一票难求。这其中离不开北大浦江发展协会给予沪剧院的大力支持。2018年、2019年,浦江发展协会还帮助沪剧院共同策划了“从敦煌女儿看沪剧的创新和坚守”和“听上海声音 讲敦煌故事”两场主题讲座活动,让沪剧在北大这个学术氛围浓厚学府里,成为了新的文化IP。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双方合作按下暂停键,但沪剧院依然不断尝试拓展与北大合作的新思路。茅善玉录制“云赏戏”专题,向北大师生解读《敦煌女儿》《雷雨》两部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并提议与浦江协会合作开设“海派文化云课堂”。

“云课堂”首批招收20位北大学生,他们中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有准备毕业后到上海工作的学生;还有身在海外交流学习的北大学子。沪剧院优秀青年演员丁叶波、钱莹、徐祥担任主讲老师,定期通过云课堂教授大家学习沪语、沪剧,学习上海的风土民情、文化内涵,探寻深藏上海的海派基因。

北大学子们在云课堂中获益良多,“沪语课堂让我领悟了许多不曾了解的上海话知识,比如文读与白读的使用场合,尖音与团音的微妙差异。在沪剧院老师的带领下云游览上海沪剧院。”“由于如今方言环境的缺失,大家底子不那么扎实,而且之前缺乏系统的知识,所以通过向专业演员学习,收获颇丰。老师关于尖团音的细致讲解更是完美地解决了我这个三脚猫长久以来的困惑。”

6日,北大沪语课堂提高班学员演唱沪剧《昨夜情》选段《为你打开一扇窗》,北大学生朱辰宇还表演上海说唱《门》,迎来笑声与掌声。北大浦江发展协会指导老师禹洁表示,希望通过活动带动更多人对沪语和沪语文化的热爱。洪豆豆、钱莹、丁叶波、金世杰、朱麟飞和徐祥等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现场示范纯正唱腔,从沪剧经典唱段《金丝鸟》到沪语改编歌曲《大鱼》《直到世界的尽头》《知否知否》、沪语朗读《繁花》节选,让学生们深感学习沪语之路“任重道远”。

上海沪剧院一直以来致力于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普及沪剧,开办沪语训练营、举办校园沪剧大赛,并坚持举行“沪剧进校园”活动,茅善玉还向师生们征求“沪剧在青年人的推广和普及”有何好建议。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