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施一公:西湖大学评审终身副教授,为何让教师“讲故事”?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20-10-22 21:38
摘要:之所以采用这种另类的人才评价标准,是因为西湖大学希望年轻教师能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研究,推动科学前沿探索。

今天下午举行的2020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介绍了西湖大学终身副教授的评审标准:不看重发表了多少论文,引用率是多少,而是让教师讲述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贡献在我的领域里有多重要,如果离开我的贡献,这个领域会不会出现一个无法愈合的缝隙”。之所以采用这种另类的人才评价标准,是因为西湖大学希望年轻教师能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研究,推动科学前沿探索。

西湖大学科研人员的晋升标准,值得业内人士借鉴。众所周知,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原始创新的重要使命,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引导、激励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前沿探索,尽量做一些具有策源功能的原创性研究,而不是一味在热门方向上做跟随式研究,以发论文为目的。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包括人才评价在内的“三评”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是改革的一个重点。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高校科研人员认为仍有深化改革的空间。如复旦大学一位系主任告诉记者,“优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评价的是38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成果,这些年轻人的独立工作时间不长,想要评上“优青”,就得在短时间内取得可观的成果。这在客观上导致很多青年科研人员不敢从事原始性研究,因为这种研究周期长、风险高,38岁之前可能出不了重要成果。很多大学教师为了申报“优青”选择做热门研究,但很可能因此与“从01”的突破无缘。

由此可见,西湖大学的另类评价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中,可否适度降低论文数量、引用率、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的权重?可否更多地引入主观评价,让科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成果在某个领域里的影响,并征询这个领域一流专家的意见?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让人才评价这根指挥棒催生更多“从01”的突破,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