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中国北极旅行第一人是康有为?如何在南极吃上新鲜面条?听“后浪”讲极地科考
分享至:
 (12)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侍佳妮 2020-08-28 18:24
摘要:“雪龙2”号船员平均年龄31岁,实验室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6岁,是名副其实的“后浪”。

在人迹罕至的极地,中国的科考足迹稳步向前。8月28日上午,上海科技节系列活动之一“极地科考的后浪”在上海中心大厦举办,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四位青年科考人员讲述极地科考的研究成果,吸引87万观众在线观看。

北极海冰快速减少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介绍,过去40年来,北极海冰的减少是地球表面发生的最显著变化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9月的北极海冰范围减少了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面积最大的两个省级行政区新疆和西藏面积的总和。海冰减少,加剧了气候变化,也严重影响北极熊等动物的生存。研究表明,2008年冬天中国南方的冰冻灾害,与北极海冰异常减少有关。

令人惊讶的是,海冰减少对人类也有益处,让北极航道可被商业利用。目前我国商业运输船利用北极东北航道成为常态化,这使得我国至西北欧的航运历程约减少了三分之一,有助于促进我国与西北欧的贸易往来。此外雷瑞波还分享了一个“冷知识”,有史可查第一个到达北极的中国人是康有为,他于1908年前往北极那岌岛,并留下了“实不夜也,光景奇绝”的极昼记载。

南极冰雪生命缤纷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程师罗光富介绍,南极大陆有95%的面积常年被厚厚的冰雪覆盖,最低气温达到零下89.2摄氏度,瞬时最大风速接近100米/秒,“沸水泼出来,还没落到地上就变成冰了”。寒冷、干燥、暴风、冰雪这些严酷的自然环境,对所有动物植物的生长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我们熟悉的企鹅与海豹就是其中佼佼者。

揭开南极海冰,冰封的海底世界五彩缤纷,冰藻、磷虾、南极冰鱼、海星、海胆、鲸构成了南极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南极磷虾特别多,总重量可达10亿吨,是南极众多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如果有一天南极发生了‘粮食危机’,那么一定是磷虾不够吃了。”罗光富打趣道。近年来,全球变暖和游客增多导致南极生命面临巨大威胁,中国南极考察队将持续监测南极的生物及环境变化,为人类保护南极贡献中国力量。

在南极吃上一碗新鲜面条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程师程绪宇是一名90后,他别出心裁地用“如何在南极内陆吃上一碗新鲜面条”作为线索,讲述南极科考的后勤保障工作怎样保证前方科考人员“乘风破浪”。他展示了一张科考队员拍摄的照片,面条和叉子暴露在南极室外,冻成了坚硬的“冰棍”,可想而知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运输物资的困难。

面条在南极冻成了坚硬的“冰棍”

“远、难、高、冷、风、旱、冰、荒”,是南极的八个极端特点。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30多年来,我们从极圈外飞跃到极圈内,从大陆沿岸飞跃到南极腹地,从地面飞跃到空中,从进口装备飞跃到自主建造,列装我国首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自主建造了“雪龙2”号破冰船,相继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目前正在建设以第四代建筑为标准的第五个考察站。

大国重器“雪龙2”号

最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陈清满介绍了“雪龙2”号相关情况。从2008年提出建造新极地科考破冰船项目建议开始,到2019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十年磨一剑的“雪龙2”号一出场就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媒体誉为“大国重器”。实际上,“雪龙2”号体型比“雪龙”号小了一大截,船长短了约45m,排水量小了约7000吨。

“小身材”如何迸发能量,在极地科考调查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布满电子屏幕的物理实验室,以及满足国际建造标准的干湿通用实验室改善了实验条件,箱形龙骨等设计给了“雪龙2”号强悍的破冰能力,月池系统能够让精密电子设备深入冰下进行科考研究,种种因素使得“雪龙2”号科考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雪龙2”号船员平均年龄31岁,实验室人员平均年龄不到26岁,是名副其实的“后浪”。

栏目主编:黄海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