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玄孙女徐大纬:石库门从绞圈房子脱胎出来
分享至:
 (1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2016-08-09 05:26
摘要:她说,家族里流淌着“工匠精神”的血液,一直影响着她的行事风格。她会把寻访绞圈房子这桩事一直进行到底。

关于“绞圈房子”,对它的零星报道和个案记录一直都有,可像这样在整个上海乡村和集镇进行地毯式搜索的,徐大纬是第一人。

 

绞圈房子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上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古建筑民居形式,然而,长期以来被忽略,她激起了不少老上海人的记忆,可至今没有相关专业探索和研究,留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也十分稀少。

 

徐大纬对“绞圈房子”的探秘寻访,是一位老上海人的寻根,也是一位专业建筑师的梦想。

 

她已经70多岁,本可以舒舒服服呆在家里或是周游世界,却一头扎进了对“绞圈房子”的探秘。

 

看到绞圈房子或年久失修,或随意改建、甚至成片拆毁,她扼腕叹息,能做的就是用镜头记录下来,作为研究的资料。

 

成果是丰厚的。经她一手探访的这些“绞圈房子”被编了号,被汇集成册并出了书,在书中,她对绞圈房子的施工工法首次予以披露,基于大量实例的研究,她对上海绞圈房子的建筑形制及属性做了定位,并大胆提出,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其实是一回事,都属于绞圈房子,而石库门就是从绞圈房子脱胎出来的。

 

业内人士这样评价,这是我国第一本撰写有关上海绞圈房子的建筑学专著。而徐大纬觉得,她做得远远不够,对绞圈房子的保护还应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她说起家族的那位先人,就是那位研发并亲手手工制成中国第一艘螺旋式汽船,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鹄轮,为西方元素周期表翻译并命名,并创办格致中学的那个近代科学奠基人徐寿,据说,清朝同治皇帝曾御赐匾额“天下第一巧匠”。

 

她说,家族里流淌着“工匠精神”的血液,一直影响着她的行事风格。她会把寻访绞圈房子这桩事一直进行到底,基于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石库门是从绞圈房子脱胎出来寻找更多的论据。

 

 

上海石库门建筑的传承脉络

文/徐大纬

 

 上海人家喻户晓的石库门里弄和石库门房子,统称石库门建筑,遍布黄浦、静安、虹口、长宁、闸北等区。巅峰时期,申城曾有石库门里弄9000多处,占市区住宅总面积6成以上。自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后,石库门建筑曾经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上海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一张名片。然而,石库门建筑抵挡不住旧城改造的迅猛之势,约有70%以上的石库门房子,或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或随意改建,面目全非,甚至成片拆毁,荡然无存。作为具有上海特色的建筑形式,如此落难,令人叹惋不已。

 

可喜的是,自2015年下半年起,上海市政府终于启动了石库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可行性研究,由此推动了对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16年初传来了石库门申遗有望列入十三五计划的好消息,2016年6月,市政协委员考察了东斯文里石库门保护区,就“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展开商洽。在申遗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石库门建筑得以修缮和保存,不少石库门的风貌区重现当年的风姿,石库门建筑在改造中重获新生,居住在石库门里的市民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以此为石库门建筑留下生存的空间,这是石库门建筑申遗的真正的意义所在。

 

石库门建筑起源何时,来自何处?为何偏偏大量出现在上海?这些问题有必要在申遗的过程中重点探讨一下。在研究石库门建筑的文章中,大多会提到石库门建筑是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天井院——三合院的。然而,这种说法对石库门建筑为何出现在上海的唯一性并没有明确阐述。既然,石库门的申遗是以海派文化为主线的,海派文化是以中西文化交集和融合为基础的,因此,对江南传统天井院民居——三合院的由来就有了探究的必要。

 

在上海的江南传统天井院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四面房屋围合,中间有天井,正房所处的位置于后埭,隔天井靠街的称前埭,大门多开在前埭的中央,俗称“墙门洞”,平面布局严格遵照一正(厅)两厢,中轴对称的原则。由于上海的四合院四面房屋屋顶的标高一致,规整地以45度相交,故被称为“绞圈房子”(“绞圈”一词为木工术语),这种民居形式是上海独有的,所以,常被称为“上海绞圈房子”,在卫星地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绞圈房子所具有的“斗型”特征。

 

卫星地图上海绞圈房子的“斗型”特征

 

  另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和仪门,也是严格遵照“一正(厅)两厢”的平面布局原则,称为三合院。

 

 上海绞圈房子的四合院(上)和三合院 (下)   

 

上述照片中,左图的上海绞圈房子四合院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镇中心村养正宅61号,右图的三合院位于青浦区南门街80号。              

 

据上海郊县许多老人的回忆,从前上海乡间每个村子里几乎都有上海绞圈房子四合院,然而,建造于清末民初的大量上海绞圈房子占地较大,在耕地面积紧缺的乡村难以长期生存,目前在上海已经难觅踪影,仅有极少量的绞圈房子散落于上海郊区,亟待修缮和保护。

 

 随着郊区乡镇的兴建,许多手工业者举家迁往镇上经商,使乡镇成为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经济的最好载体。随着古镇的兴起和繁荣,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古镇上孕育出一种占地面积小,适合商住两用的二层三合院建筑形式(见下图),这种三合院可以联排沿街而建,可以开门经商,也可闭门居住,兼具私密性和防火性,成为当时古镇上较为流行的建筑形式。

 

青浦区练塘镇陆家米行

 

无论是绞圈房子的四合院,还是三合院,不仅具有相同的中轴对称,一正两厢,中间下沉天井的平面布局,四围屋顶标高大致相同,以45度绞接的基本特征,而且,结构上都是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形式(立帖式木结构)建造而成的。例如浦东新区坦直镇坦西村831号民居的残存部分,可见榀架(下图左)和檩条组合的穿斗式木结构的基本单元(下图右)。

 

 

穿斗式木结构的榀架(左)及其组合(右)

 

三合院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延长了木柱的高度,添加了二层楼板和减小进深的结果,榀架的形式和位置基本上大同小异。

 

上海绞圈房子四合院(左)和三合院(右)木构架三维示意图

 

三合院增加了一堵带有仪门(漂亮的仪门头深藏在内侧)的高墙,使其更具备私密性。从上海绞圈房子四合院和三合院的穿斗式木构件的演绎过程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上海乡间的四合院还是乡镇的三合院,都应该列入上海绞圈房子的范畴之中。

 

从表面上看,由于穿斗式木构架可以组合成多进的院落,上海的三合院貌似江南传统的深宅大院,然而,她屋顶标高一致,且45度交接的特征长期以来并没有被重视和凸显,因此上海三合院未被列为一个独立的分支,以致由此孕育出石库门建筑形式的理论模糊不清,得不到理顺和深挖。

 

1853年小刀会起义,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涌入租界寻求庇护,于是,英国的房产商建造了一些廉价的木板房子以适应他们的需要。1860-1862年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租界内人口暴增,外国的房产商又乘机修建了一批木板房子,但是,木板易燃、火灾频发,直到1870年为止,这种木板房子被停建。

 

而后,外国设计师转辗考察和借鉴上海乡镇中防火性能和居住性能更佳的上海绞圈房子——三合院,建造了上海早期的老式石库门建筑。根据记载,最早的石库门建筑“相传为1882年所建的兴仁里”,这就是后来上海滩大量涌现的石库门建筑群的雏形。早期老式石库门建筑沿用了三合院穿斗式木构架的榫卯结构和榀架设置部位,充分汲取了三合院的中式元素和传统精华,以上海济南路185弄7号现存的石库门为例,大门的三面花岗石石箍门套、带铜环的黑漆大门、房间的名称(客厅、厢房、天井),木门窗的中式的转轴、木柱的花岗石雕花柱础、木门和梁枋上的古代人物、梅兰竹菊中式雕花图案和连檐廊的做法等做法,可见一斑,其主要的骨架和基本形态完全继承了上海绞圈房子三合院的营建工艺,这是石库门建筑承载的传统历史文化脉络的具体表现。

 

      

早期老式石库门木构架三维示意图 (左图)和石库门转轴门(右图)

  

           

 木门上的浮雕图案  (左图)和中式檐廊(右图) 

 

当今,上海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相当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许多三合院几经修缮,面貌一新,但是,也有一些三合院至今仍然破败甚至被拆迁,可谓良莠不齐。

 

上海董家渡地区在建造“上海滩花园”楼盘的过程中,开发商华润集团曾经邀请同济大学传统建筑测绘实习队对董家渡地区数个地块中的典型石库门民居做了细致的测绘工作,给后人了解上海早期老式石库门留下了宝贵资料和有力佐证。

 

 

董家渡石库门民居部分测绘图

 

然而,同样地处董家渡的花衣街上,曾经幸存了一个有150年历史的沈家大院,却遭遇了悲惨的命运,明明已经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列入上海4422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目录中,却在第二年被拆除了一半以后才被叫停,颇有研究价值的第一、二进的上海绞圈房子三合院被全部夷为瓦砾,幸好留下了几张宝贵的照片,使我们有幸见识三合院建筑(带仪门的)木构架的完整面貌。

 

            

拆迁中的花衣街沈家大院

 

1906年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开始生产“龙马负太极图”牌国产水泥,水泥和砂、石结合成坚固的混凝土,迅速地运用在石库门的建造工艺中,1910年左右,石库门的建造步入了由砖墙承重,浇捣混凝土圈梁支撑金字木屋架的砖木结构新时代,石库门不再受穿斗式传统木构架中榀架位置的限制,平面布置变得灵活多样,从此,大踏步迈向近代建筑的行列之中,而穿斗式木构架在石库门的营建过程中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经历这次转型后的石库门建筑,把灶披间搬进了主体结构,上设亭子间、晒台等、出现了前、后两个天井、挑阳台以及老虎窗等等,从此,双联体和成排排列的石库门里弄在上海滩大行其道。

 

外国设计师在设计石库门建筑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设计习惯和爱好,对石库门的外貌进行了颠覆性的调整和修改,例如降低了外墙的高度,改善了室内采光的效果;取消了三合院的仪门头,在石库门门套的两侧加上了欧式古典壁柱;揉合巴洛克风格的卷涡状山花和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组合成夺人眼球的砖雕门楣;引入欧式窗框、三角形、半圆形和弧形的窗楣;铺设进口的地坪花砖;采用彩色玻璃进行点缀装饰等等,这些欧式风格的装饰元素和材料的加入,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石库门建筑被装扮一新,华彩飞扬。

 

        

三合院的仪门头  

 

      

步高里石库门群

 

 改头换面的石库门建筑,逐渐被崇尚洋灰、洋油、洋布、洋钉、洋伞、洋火等舶来品的上海市民所欢迎和接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表面上的西洋装饰元素,满足了上海人的猎奇心理,根本的是,石库门建筑继承和保留了天井和一正两厢的传统民居格局和生存环境,必然成为一种上海市民所喜闻乐见的主流居住建筑形式。

 

综上所述,上海绞圈房子孕育了上海石库门房子,这就是为何石库门建筑诞生在上海的根本原因。今天,我们为石库门建筑申遗时,不要忘了孕育她的母体是谁,表面上浑身上下都是洋元素的石库门,好似一个混血儿,并不能在唯一性方面具有申遗的优势。而上海绞圈房子却是上海的、土生土长的乡土建筑形式,是上海独特的建筑形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出植根于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具备历史的必然性和唯一性。

 

当今,许多上海石库门建筑的母体得以保存,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十分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许多三合院几经修缮,面貌一新,但是,也有一些三合院至今仍然破败甚至被拆迁,可谓良莠不齐。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的特色民居,城市的根和海派文化的源,今天,我们在为石库门建筑申遗的时刻,千万别忘了她从哪儿来?石库门建筑的根是牢牢地植入于上海的土壤之中的。

 

题图来源:金定根 张春海摄  文中图片均为徐大纬提供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