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图集】沪上最老的西医院院史馆今天开馆:175年前的医书、手术器械长啥样?
分享至:
 (19)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19-12-06 14:27
摘要:175年,在藏品中探寻一座城、一家医院的记忆。

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新科研楼地下一层的仁济医院院史馆今天隆重开馆。这座沪上最老的西医院将建院175年以来的大量珍贵实物藏品陈列于此,医术与艺术在此完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馆还特别赠送仁济医院第二任院长合信编译的《医书五种》中的其中两本《西医略论》、《全体新论》的珍贵手稿修复版,作为给仁济医院175岁的生日献礼。

时光倒回175年,跟着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一同顺着历史轨迹,在藏品中探寻一座城、一家医院的记忆。

【第二任院长合信珍贵手稿修复版】

澳大利亚版本中还可以清晰看到原著的修改痕迹。

在院史馆筹备的过程中,仁济医院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存有《西医略论》、《全体新论》两部书籍的原始手稿。作为该书的发行方,医院当即联系了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刘冰女士得知该消息并了解到这两本手稿对仁济医院的意义后,亲自委派专员发函联络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并在得知手稿由于年久老化无法外借至上海的消息后,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出资请国立图书馆通过透光数字转化等技术,完整地将两本手稿制作成印刷级数码影印版,赠予院方。

同时,此次还展出了合信于19世纪50年代编著完成的《西医略论》、《妇婴新说》和《内科新说》仁济馆藏版书籍和印刷版的铜片,其中《妇婴新说》和《内科新说》的和刻本(日本版)也同时展出。

【第一位华人副院长牛惠霖使用过的各种手术器械】

宋庆龄陵园管理处得知仁济医院院史馆即将开馆,特别将仁济医院第一位华人副院长牛惠霖使用过的各种手术器械(上世纪20至30年代),以及孙科(孙中山之子)赠予其的“霖雨苍生”银杯和何香凝赠予其的“医国医人”银盾借给仁济医院短期展览。

牛惠霖(1889—1937),上海市人。中国最早的海归华人西医师之一。外科学专家,曾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第五届会长、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第五届会长等职,并在主要医疗卫生行政机构中任要职及医事顾问,被誉为“中国医界之柱石”。

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获医学博士学位,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并领有皇家内科学会开业证书。曾任伦敦医院主任医师、伦敦叶普斯惠区医院与密它瑟斯医院重伤外科手术主任医师。1919年,回国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归国时带回麻醉、消毒等一系列新技术,开展四肢创伤等新手术,从此仁济医院的外科与世界接轨,取得全新的发展。1927年、1932年红军将领陈赓腿部负重伤,曾两次秘密来沪就医,均由牛惠霖与其弟牛惠生(系骨科专家)悉心诊治而愈。“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牛惠霖、牛惠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组织战地救护工作,在上海、苏州两地设立伤兵医院,出任上海地方协会救护伤兵第一医院院长、上海公共租界商团华队军医长,组织指挥并参与救治大批伤病员。

【1932年仁济医院住院楼竣工时留存的制作精美的铜质建筑模型】

1926年8月,仁济医院收到英国侨民、沪上著名建筑师雷士德(Henry Lester)遗赠的100万两银子以及四处房地产,决定用这笔财产扩建院舍。该扩建工程于1929年1月动工。扩建期间,医院迁至暂借的爱多亚路天主堂街口的平治门洋行内继续开业。1932年1月,经过近三年的施工,一座拥有250张床位、另有门诊部及职工宿舍的设备较好的六层楼院舍在山东路的原址上建成开业。经多方讨论,医院定名为“仁济医院”,英文名称为雷士德中国医院(Lester Chinese Hospital),亦称“德和医院”(因雷士德设立的公司为德和洋行)。院名由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王一亭题写。这是当时这栋新住院楼竣工时留下的铜质模型。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35年毕业照】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由美国圣公会主办。1880年,文恒理在上海同仁医院创办医学班,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圣约翰书院。1896年,圣约翰书院改组,设医学部,文恒理任主任,将同仁医院生员并入,学制4年,校址在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1575号。1905年,圣约翰书院改名圣约翰大学,在美注册;医科学制改为7年,其中医预科2年、医科5年(包括一年实习),4年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7年毕业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是当时中国两所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学校之一。

191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办的广州宾夕法尼亚医学院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合并,成立圣约翰大学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先后由莫约西(广州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创办人)、刁信德任院长。圣约翰大学医学课程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相同,且全部用英语教学,医院实习查房、写病史亦都用英语,因而在学业、语言方面与美国医学院完全衔接,很多毕业生赴美国接受住院医师培训和进一步深造。1945年下半年起,仁济医院接受圣约翰大学医学生临床实习。1947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倪葆春出任院长。1949年,医学院有教师59人,在校学生298人,应届毕业生25人。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撤销,其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共同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1935年毕业照上有诸多后世的名医大家,包括江绍基、王一山等。

【20世纪30年代仁济医院保产委员会会议记录、基金章程】

【20世纪40年代医院医务、经济状况年度报告和疾病分类手册】

【上世纪70年代的特种邮票】

1972年4月9日,心胸外科王一山和冯卓荣、叶椿秀、朱洪生等医师在针刺麻醉下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房间隔修补术)获得成功,这是国际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成果。1975年国家邮电部发行“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特种邮票,其中第一张“针刺麻醉”的票面图案就来源于这台手术。(注:其余三张邮票分别为:断肢再植、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针拨术治疗白内障)

栏目主编:顾泳
图片与史料来源:仁济医院王昊宁、袁蕙芸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