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知沪者也】红五月,在外滩感受城市光荣历史
分享至:
 (4)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外滩爷叔 2016-05-07 09:01
摘要:站在外滩,用脚丈量,体会上海人民和中共地下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生入死的历史。站在外滩,时尚繁华,游人如织,我们更不能忘记:1949年6月2日,陈毅签署市长令:把《新四军军歌》的乐曲,作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前奏曲,称为“上海晨曲”。这支晨曲,至今回响在清晨的上海空中……

红色的五月,美丽的外滩。不仅仅是一个游人扎堆、时尚繁华的所在,也是一个记录了上海这座城市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在外滩地区,有4处革命史迹,记录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4段红色故事。纪念上海解放日来临之际,不妨如城市定向赛一般,在外滩走一次“外滩红色之旅”。

 


出发集结地:外白渡桥南堍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塔照片

外滩北端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于1994年5月27日上海解放45周年这一天建成。三根拔地而起的擎天巨柱,宛如无言的丰碑,颂扬着在1840-1921年、1921-1949年以及1949年三个时间段中,为上海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驱。以纪念塔广场为起点,向虎丘路、南京东路、福州路和中山东一路出发,寻访4个红色史迹。

 


第一站:虎丘路131号虎丘公寓

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部


 

进入南苏州路,到达乍浦路桥南堍,就是虎丘路口。南眺虎丘路,路右第二幢建筑是个五层(局部六层)大楼,红色外墙,灰色横线,白色基座。大门入口凹进处,门楣上有四个大金字:虎丘公寓。

虎丘公寓铭牌

 

虎丘公寓始建于1919年,至1924年完成扩建。外墙上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牌匾介绍,它原名“青年会协会大楼”,由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集资建造。

虎丘公寓外景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是一个具有基督教性质的社会服务团体,1844年由英国青年乔治·威廉在伦敦成立。成立时,他对10位创会伙伴说:“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圣经课堂、祷告、互助会,以及其他一些精神层面的活动,改善城市青年职工的精神生活。”1885年,青年会开始在中国开展活动,并随着各地分会的兴起,1912年将全国协会总部设在上海,以后将会址设在虎丘路上新建的青年会协会大楼。

 

1933年2月,日寇入侵华北。3月,青年会全国协会成立“战区服务全国委员会”(简称“战委会”),总部设在上海,下设支部50处,为华北战区提供抗战服务,主要任务有:设计;联络;筹募经费、保管款项、稽核账目;派员赴各地宣传;接收、购买及运输各项用品;搜集史料,撰写新闻和报告,编制各种图表。服务工作历时6个月,地域广达华北12个地区,显示了青年会全国协会“团结青年,服务社会”的爱国色彩。而其更重要的贡献,是在抗战爆发后,在全国各地建立“青年会军人服务部”。这是抗战期间最大的民间军人服务机构。

 

1937年“七七事变”后,青年会全国协会响应“全国抗战、出钱出力”的号召,总结以往在战时服务社会的经验,于8月初建立“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并发动全国各地的青年会,分区组建服务机构,帮助支援战区军人。1943年,青年会全国协会总部迁至重庆,留下一批年轻干事在上海继续展开服务工作。1959年,青年会全国协会与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上海女青年会一道,迁到西藏南路123号青年会大楼,与上海青年会联合办公。

 


第二站  南京东路98-114号  慈安里大楼

茅丽瑛烈士遇害处


从抗战爆发时期的“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部”旧址出发,沿着虎丘路向南,穿过北京东路,右拐进入四川中路,继续南行,不远就是闻名的南京东路。到了南京东路口,右侧是“慈安里大楼”。向西稍走十几步,就见大楼墙面上贴着一块石牌:茅丽瑛烈士遇害处。

 慈安里大楼

茅丽瑛铭牌

 

茅丽瑛1910年8月4日生于杭州,自幼家贫,六岁丧父,举家投奔上海亲戚谋生,母女相依为命。1918年入上海启秀女校(附设小学、幼稚园),英语流利、擅演钢琴,常半工半读以维家计。1930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法律系,未满一年便因无力缴纳学费而辍学。1931年3月考进江海关(今上海海关)任秘书课英文打字员。

茅丽瑛像

 

1936年9月,中共江海关支部秘密成立,组织乐文社,吸收茅丽瑛等华籍职员参加半公开的读书会,使其受到革命启蒙教育。次年“八·一三”战事起,她作为“海关华员战时服务团”慰劳组负责人,借允中女校(今上海市第十一中学)作为“中国职业妇女会”的会址,组织慰问伤兵与救济难民工作。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租界沦为“孤岛”,她毅然抛弃海关“金饭碗”,参加“海关同人救亡长征团”,南下广州等地海关,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不久因母亲病重返回上海。她拒绝了回江海关复职的建议和几家大公司的厚薪聘请,回到母校启秀女中担任半天的教课,以有更多时间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5月5日,“中国职业妇女会”改组为“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简称“职妇”),她被推举为主席,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俱乐部会址,就设在慈安里大楼的二楼,会员最多时达到1000人左右。1939年上半年,茅丽瑛接受党组织的任务,代表“职妇”与各救亡团体一起,发起“劝募寒衣联合大公演”和组织“夏令物品慈善义卖会”,以救济难民的名义,为新四军募制棉衣,筹集经费。她们借大陆电台,举行平剧大会唱,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也引起日伪特务机关的注意。

 

位于极司菲尔路76号(今万航渡路435号)的“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是由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创建的汪伪政府特务组织,简称“76号”,专门在租界进行暗杀活动。为了阻挠“职妇”等救亡团体的抗日救亡活动,“76号”向大陆电台投寄了附有一颗子弹的恐吓信。茅丽瑛不怕威胁,当即表示:“为义卖而生,为义卖而死”,平剧大会唱按计划进行,再组织一次粤剧大会唱。两次会唱,推销了大批代价券,征集了大批义卖品。“76号”转而威胁有关单位,拒绝出借义卖会场,迫使义卖会改在南京路的“职妇”俱乐部举行。7月14日,“夏令物品慈善义卖会”开幕。当天下午,突然闯进多名暴徒,大打出手。茅丽瑛带领义卖人员奋起还击,将两名暴徒扭送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着,整理好商场,继续义卖。她还在法庭上公开作证,揭露汪伪特务的阴谋。义卖活动圆满结束后,所得巨额款项,通过有关渠道如期转给新四军。

茅丽瑛遇害处

 

1939年,茅丽瑛碰巧解救了一名家庭暴力下的女子,更巧的是,这女子居然与自己有着一样的身世。茅丽瑛在她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10年前的影子,极为信任地安排她在身边工作。然而谁都不曾想到,这女子的真实身份竟是“76号”特务。很快,茅丽瑛的身份和活动被“76号”完全掌握了。党组织安排她转移,但她临危不惧,坚持要把“职妇”工作安排好再走。1939年12月12日是暗杀日。“76号”特务埋伏在慈安里大楼底楼福利公司的楼梯旁。晚上7时半,茅丽瑛从二楼的“职妇”俱乐部出来,刚走出福利公司门口,就遭到枪击,腹部中弹,当即被送至仁济医院。虽及时取出弹头,但由于子弹事先浸过毒药,伤势日趋严重。3天后的15日下午2时,茅丽瑛离开人世,年仅29岁。

 

茅丽瑛的遇害,在上海引起轰动,群情激愤。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公祭茅丽瑛,以抗议日伪的暴行,颂扬烈士的战斗精神。上海各人民团体成立茅丽瑛治丧委员会,于16日17日连续两天公祭。上海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冒着风险前来吊唁和瞻仰茅丽瑛的遗容。1949年12月12日,上海市举行“茅丽瑛烈士殉难十周年悼念大会”,陈毅市长题词:“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最光荣的,人民永远纪念她”。

茅丽瑛追悼会


第三站  福州路89号 申达大楼

中共上海市委联络机关福州路旧址


从“孤岛”时期的茅丽瑛烈士遇害处,沿着四川中路继续南行,穿过九江路、汉口路,到达福州路口,开始寻访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史迹。

 

四川中路、福州路西南角,是一幢6层商业办公大楼——福州路89号申达大楼。这里是中兴银行旧址。中兴银行1920年8月由菲律宾华侨黄奕住、李清泉等发起创立,1929年5月成立上海分行,设于此楼。大楼由前楼、后楼和连接体三部分组成,前楼成形于1927年,1929年完成改建,为银行、办公;后楼1934年建成,为仓库。这里的革命史迹,主要在隐蔽战线:1945年后,这里是中共上海市委重要秘密联络机关;1947年内,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文萃》周刊编辑部在此办公。

 福州路89号

文萃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开启和谈。上海地下党也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其中一项,就是以周公馆为核心,在上海一些较适宜的地方,分别设立了许多秘密联络点,福州路口的中兴银行大楼,也被选为中共上海市委福州路联络点。在此设立秘密联络点,颇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胆魄,因为向西两三百米的福州路上,就是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中兴银行作为开门营业的公共场所,离警察局近,便于人员秘密往来,快速传递消息啊。

 

1945年10月9日,《文萃》在上海创刊。这是中共领导的在国统区出版发行的时事政治性周刊,黎澍、陈子涛先后任主编。由于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不能发行到华东各大城市,位于国统区的《文萃》,就以转载上述两报,以及成都、昆明等地报刊上的进步文章为主要内容。1946年5月起,逐渐改变文摘性,自行组稿,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行径,反映群众呼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被迫离沪,《文萃》由中共中央南方局改为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领导,编辑部迁来福州路中兴银行大楼,转为秘密出版、秘密发行。

 

由于国民党当局加紧迫害,从第二卷第二十三期起,由原16开本改为32开本,名为《文萃丛刊》,封面则每期变换,曾以《论喝倒彩》、《台湾真相》、《新畜生颂》、《人权之歌》、《论纸老虎》等名称加以伪装,深入分析时局,揭露国民党的政治欺骗,支持上海及各地人民反内战的斗争,传达毛泽东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观点,对于帮助国统区人民坚定必胜信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7年7月,《文萃丛刊》第10期印好正准备发行时,负责约稿编校的陈子涛、负责印刷的骆何民、负责发行的吴承德被捕。三位中共党员在狱中坚贞不屈,后分别在南京、宁波被杀,史称“文萃三烈士”。而《文萃》则从此停刊。

 


第四站  中山东一路13号 海关大楼四楼

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


从福州路秘密联络点向东走到外滩,路口北侧是中山东一路10-12号浦发银行,挨过去就是13号上海海关。海关门厅北墙上有一幅铜质浮雕,展示着上海人民保安队队员和解放军指战员胜利会师、欢庆解放的场景。四楼有三间办公室,曾是上海人民保卫城市的武装自卫组织——人民保安队的总指挥部。

 

解放战争进入1949年,蒋家王朝倾覆在即。中共上海市委发动群众开展全市性的护厂、护店、护校斗争,“反破坏、反搬迁、反屠杀”。4月中旬,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和接管上海,中共上海市委决定,以原有的护厂(店、校)组织为基础,统一编制,将这支地下武装公开称呼为“人民保安队”。人民保安队有沪东、沪南、沪西、沪北、沪中、浦东6个区队,共有队员6万余人,工人超过半数,中共党员为骨干。中共上海局副书记刘长胜、市委书记张承宗、市委工委书记张祺担任领导。5月24日,人民解放军对上海市区发起总攻。上海市委决定,在外滩江海关大楼设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公开办公,指挥全市的保安队行动。

1949年5月24日,人民解放军向上海市区守敌发起总攻。人民保安队全体出动,接应解放军入城。下午,上海市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进驻江海关大楼,当晚在海关大楼四楼原缉私课税务司办公室公开办公。刘长胜、张承宗两位总指挥,先后于当晚和25日晨进驻大楼四楼,现场指挥。25日清晨4时半,海关大楼首先挂出“迎接人民解放军解放大上海”的巨幅标语,远远望来,十分醒目。国民党军发现后,用机枪向海关大楼扫射。人民保安队取出藏在地下室的武器,予以还击,以主人翁姿态守卫海关总署及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枪战至深夜,市区苏州河以南全部解放。人民保安队协助解放军解除残敌武装,维持社会秩序。

 

人民保安队内有一支特别行动队,配备了一辆美式小吉普车为指挥车,两辆卡车,各载有30名全副武装的队员,由关警队长率领,机动灵活地保卫城市重要部位。25日这天,有情报说,市政府大楼内有人在烧档案材料,特别行动队一小队立即驱车前往制止。

 

这天,总指挥部向各区指挥部发出命令:1、以人民解放军和人民保安队的名义,分别打电话给据点里的敌军头目,晓以利害,责令他们迅速放下武器,向人民投降;2、在敌军据点的周围安装扩音器,宣传人民解放军优待俘虏政策,不停地向他们喊话劝降;3、如敌军拒绝投降,则切断其电源、自来水、电话线,使其无法据守。总指挥部还专门从沪西的人民保安队中选调了50名队员,给解放军先头部队当火线向导,向苏州河以北的闸北、沪东进军。

 

5月27日,上海全境宣告解放。人民保安队队员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巡逻在街头,守护着即将接管的工厂、机关、仓库等,粉碎了打着“华东地下军”、“江南中共地下军”、“中共地下军耀字部队”、“新四军淞沪支队”等各种旗号,妄图趁火打劫、混水摸鱼、破坏治安的的便衣特务和地痞流寇,缴获各类冒牌臂章、袖章40多种。5月31日,全市工人代表2300余人在大光明戏院举行纪念五卅运动、成立上海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大会。会上,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决定,将“人民保安队”改名为“上海工人纠察队”,归上海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纠察部领导。这天,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将上海海关的关产、档案、水陆两方面种种器材和大批枪支弹药,如数完好无缺地移交给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至此,上海人民保安队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

海关门厅

解放战争时期的刘晓(左)刘长胜(右)

 

6月3日,海关地下党领导向陈毅等军管会领导汇报组织海关起义的经过,特别指出:民主人士、海关副总税务司丁贵堂功不可没。丁贵堂后来由陈毅推荐,出席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接见,留京担任了中国海关副总关长,1961年起任关长(海关总局局长),翌年病逝。

 

1987年,根据张承宗、张祺等地下党领导成员回忆勘实,“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就是今天海关大楼的410、412、413房间。这一年11月17日,这三间房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在海关四楼走廊的墙上,贴着“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的铭牌。1989年7月1日,上海市文管会和上海海关,在大楼底层门厅北侧墙面设立铜质浮雕标志,举行“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揭幕仪式。

外滩红色之旅,至此告一段落。站在外滩,听海关钟声,体会上海人民和中共地下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身处内线战场,同样出生入死,同样需要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勇气。

 

站在外滩,听上海广播,有一个细节我们不能忘记:1949年6月2日,陈毅签署市长令:把《新四军军歌》的乐曲,作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前奏曲,称为“上海晨曲”。这支晨曲,至今回响在清晨的上海空中……

 



图片由作者提供。编辑:沈轶伦,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项建英    邮编:shenyl032@jfdaily.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