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每一台儿童骨科手术都烙印着他的名字:中国小儿骨科创始人吴守义教授逝世,享年98岁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施嘉奇 施敏 2019-06-28 11:42
摘要:他家里的书桌上仍然放着一本吴老入院前研读的书:英文版的骨科医学书籍。这位“国宝”级的老专家,始终游历在他至爱的医学世界里,用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为小患者解除痛苦,关怀后辈。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甚至未来的很长岁月里,中国儿童骨科手术室里的每一台手术都铭刻着这样一个名字——吴守义。吴守义教授,不仅是我国儿童骨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还研发了儿童骨科的手术器械,填补了世界儿童骨科手术器械的空白。至今,这套器械仍在广泛使用。

6月27日晚19点50分,吴守义,这位为儿童骨科事业奉献一生的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8岁。他家里的书桌上仍然放着一本吴老入院前研读的书:英文版的骨科医学书籍。这位“国宝”级的老专家,始终游历在他至爱的医学世界里,用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为小患者解除痛苦,关怀后辈。

1921年,吴守义出生于上海青浦,早年求学于格致中学。1939年,考入圣约翰大学医预科,开始与医结缘。1945年从圣约翰大学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南洋医院、杭州第一市立医院任外科医生。1948年10月,他前往仁济医院工作,师从骨科大家叶衍庆教授专攻骨科学专业,和胡清潭、周连圻、过邦辅等日后成为叶老最得意的学生之一。1954年至1960年,他在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骨科任主治医师。

拓荒儿童骨科

儿童占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小儿骨科先天性畸形中的四肢与脊柱畸形占相当大的比例,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解放前的小儿骨科患者均由成人骨科医师兼治,骨科医生往往忽略了小儿与成人的不同,把治疗成人的方法和原则,错误地用到儿童身上。但当时我国还没有小儿骨科的概念,吴守义便是这个领域从“零”起步的重要拓荒者。1961年2月,为了支援刚建成的新华医院的儿科建设,吴守义等从广慈医院调到新华,担任儿外科副主任。

作为全国最早设立小儿骨科专业的医院,很多慕名来到新华医院找吴守义看病的孩子大多患有骨骼发育畸形的病症。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患儿一旦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也就意味着将终身残疾。吴守义和他和他的同事们一直积极寻找着治愈这类疾病的手术方案。

1973年,他和胡清潭等研制出国内第一台胫骨延长架,将胫骨截骨牵开延长小腿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项新技术成为当时我国小儿骨科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小儿先天性、后天性各种肢体畸形的矫形手术奠定了基础。随后,他开展大量灰髓炎后遗症的矫形手术,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协作,总结成书《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治疗》,成为为全国最早的灰髓炎手术参考书。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全国36万小儿麻痹后遗症抢救性手术治疗高潮,将肢体延长术的研究与治疗水平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吴老还在小儿髋脱位(DDH)研究和诊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上海知名的四大产院开展了35000例新生儿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普查工作,是当时是国内最大、最早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发病普查资料,最终发现国内发病率为0.91‰,这个数据至今仍被文献经常引用。1982年,他通过大样本胎儿与婴幼儿尸检,在先天性髋脱位的病因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由于当时国内大年龄髋关节脱位病例多,他引进并改良国外莎氏手术,治疗数量多、效果好。随后又引进了国外的Salter骨盆截骨,并且改进后,创立了髋臼造盖成形术,这项手术沿用至今,是儿童髋关节脱位的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他还创造了新华髋关节造架术治疗大年龄儿童髋关节脱位,以及多种先天性髋脱位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对国内学术界产生引领和推动作用。

今天,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拥有着良好的人生,正是得益于吴老的研究,才得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医工结合的“神来之手”

吴守义不仅在小儿骨科治疗领域是公认的“神来之手”,在医工结合方面更是堪称典范。他亲自改造一系列成人手术器械,并根据小儿手术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研制的大量的手术器械,如骨凿、骨锤、电锯、小儿电钻、髋臼扩大磨光器、测量X光尺、胫腓骨延长支架、股骨延长支架等,不仅在国内得到推广使用,有些还被其他国家采用。

小儿骨科创建初期,举步维艰,由于没有适合小儿专用的手术器械,小儿骨科医生只能用成人的手术器械为患儿开刀,在手术过程中不能适应小儿生理解剖特点,既给医生带来不便,也容易对患儿造成损伤。为了改革手术器械,吴守义求助于身边的工人兄弟,先后和上海第六手术机械厂、上海工具厂、上钢二厂、上海沪东造船厂等单位合作。研制过程只能是摸索着进行,他首先要把器械的草图画出来,交给工厂,由工人师傅试制出样品,然后仔细对照每一个手术细节,经过反复修改,才得到最终可以应用于临床的器械。1965年首先在国内报道了改良莎氏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髋脱位,并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儿童专用的“鹅颈钉”器械。1976年,由他开发研制的“小儿骨科专用手术器械箱”,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三等奖,并形成产品在全国推广。由此,在新华医院的手术室里,实现了我国小儿骨科手术一项项从零到一的突破,开启了我国小儿骨科使用自主研发器械完成更高难度手术的先河。

德高望重桃李天下

吴老从医七十余载,在小儿骨科领域开疆拓土,极具创新精神,他对小儿骨与关节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形成了独特的、系统的、规模性的治疗体系,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儿骨科发展道路,对国内小儿骨科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和示范作用。尽管有许多成就,但他仍然是一名非常温和、彬彬有礼、谦虚低调的儿科医生。2009年,为表彰他为我国小儿骨科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骨科学组向他颁发的杰出成就奖。

吴老对中国小儿骨科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悉心培养的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了小儿儿童骨科领域的的顶级专家学者,新华医院的汪启筹、陈瑾英、杨根兴,上海儿童医院的朱葆伦,瑞金医院的张树江等都是他曾为之骄傲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顾玉东院士曾这样说,“在德高望重的吴老面前,我们都还是学生”。

他的学生、新华医院儿童骨科沈品泉教授回忆,吴守义教授给学生们的最大感受是治学严谨,通过言传身教诠释了学习对医生的重要性。他退休后仍坚持每周到病房查房、带教年轻医生,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们。每次到医院,他总会带来他最新阅读的英语文献,推荐给大家阅读,也推荐他认为的优秀的专业书籍给大家,还会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文献借阅给大家,在上面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学习心得。“每次去他家,总能在吴老师的案头,看到他每天都要翻阅的资料,在他身上‘活到老,学到老’绝不是一句空话,这也鞭策科室的医生要不断学习。”

2011年,“7.23”甬温线铁路重大事故中受伤的小女孩“小伊伊”在新华医院治疗,入院当天,已经90岁高龄的吴老就从家中赶来,随大家一起进入手术室认真查看下肢创面。此前创面因封闭负压引流,直到此时才第一次展示在上海专家及我们的治疗团队眼前。大家的共识是左小腿肌肉、神经损伤严重,挤压伤后缺陷挛缩致损伤不可逆,保肢难度大、情况不容乐观。但吴老凭着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指出,根据目前的情况,尽管后期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极小,但保肢的可能还是大的,他的这一判断无疑给了整个治疗团队极大的信心,毕竟只有先保住左腿才有后续所有治疗的可能。新华医院小儿骨科主任杨军林说:“吴老用一生的奉献诠释着医者的初心,我们会继承并发扬好吴守义教授传承下来的衣钵,更好地为患儿服务。”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新华医院 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