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不必只为“帽子”非得镀金海归,“土博士后”邵洋洋留在上海加紧科研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19-04-16 17:15
摘要:“留下来,也可以做出国际一流工作”

前不久,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博士后邵洋洋拿到了上海“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发放的第一笔补贴,入选人员将连续两年获得每年15万元资助。上个月,上海发布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意见“25条”,提出“在各类评审评价中,对本土培养人才和海外引进人才平等对待”。

 

31岁的邵洋洋有着一份光鲜的履历——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在“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位列第二名,她本人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8年度“全球 35 位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邵洋洋在做实验。杨正行摄

 

凭借这样的履历,邵洋洋本可以前往国外一流实验室工作,几年后以“海归”身份回国,等待她的很有可能是一顶人才“帽子”和相应的待遇。她也确实认真考虑过,还请导师覃重军写好了推荐信,但最终选择留下来。

 

“20年前,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基本都在国外,但如今在某些领域中国也能做出前沿的探索。”覃重军说,邵洋洋继续留在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的一年多里,以第一作者在《细胞研究》《美国化学学会合成生物学》和《自然实验手册》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韩斌院士介绍,所里为邵洋洋破格提供了副研究员的最高待遇,本来博士后需要至少工作两年才有资格被聘为副研究员。韩斌坦言,一直以来,“土博士后”的待遇不及海外引进人才,“不管戴了什么人才‘帽子’,只有做出成果,才是硬道理。”

 

不看“帽子”,不唯海外经历,只重能力。在邵洋洋的“破格”之前,海外经历就不是该所聘请研究组长时的加分项。这样一个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所,对于研究组长并没有论文数量的考核,而是鼓励“十年磨一剑”。相应地,绩效工资也是根据5年一次的评估浮动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成长得很快,去年底,全所52个研究组有一半被第三方国际专家评估为优秀。

 

去年12月,覃重军团队与合作者再创国际首例单条环型染色体酵母,论文的第一作者依然是邵洋洋。“留下来,也可以做出国际一流工作。”邵洋洋说,希望能尽快出台上海科改“25条”细则,让更多“土博士后”不必只是为了一顶人才“帽子”非得出国镀金。

题图来源:杨正行 摄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说明:覃重军(左二)在指导学生,右一为邵洋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