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上海的垃圾也要乘“专车”了!这两个老司机开的车多了,为何更“轻松”?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19-03-08 07:50
摘要:心态好了,干什么都铆足了劲。

 

上海正在全力建设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其中就包括对垃圾实现“专车专运”。为此,上海将大幅增加分类运输专用车辆的保有量,司机们要开的“专车”更多了,往返垃圾箱房和中转站的次数也增多了,同时,他们还要兼任垃圾分类质量的监督员。

 

尽管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56岁的费品才和53岁的施安成却感觉更“轻松”,因为曾经那些“闹心”的事情,都随着全程分类的推进而去。心态好了,干什么都铆足了劲。

 


村民的“难听话”少了

 

3月6日早晨8点,崇明区长兴镇创建村的小路上,一辆电动短驳车缓缓驶来,每经过一户村民家门口的组合式干湿垃圾桶,便会停一停。

 

费品才从车上跳下来,翻开垃圾桶盖,仔细查看一番,确认没有异物,便熟练地拎起垃圾桶,把里面的湿垃圾和干垃圾分别倒进车上对应种类的收集桶。这样看似机械性的连环动作,费品才平均每天要做200多次。

 

 

 

2007年前进单位时,费品才就和垃圾清运这项工作结缘,一干就是12年。以前每家每户都带着自家垃圾桶,把垃圾倒进村里的集中投放点。那时,费品才只需骑着三轮车,把集中投放点的垃圾桶送到收运点就行。现在一天要倒400多个垃圾桶,工作量翻了这么多倍,不累吗?

 

“反而轻松多了!”费品才回忆十几年前,由于家家户户都只有一个垃圾桶,里面都是混合垃圾,搞得集中投放点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要把投放点里的垃圾桶搬到三轮车上,刚开始的那段日子,简直是对身心的煎熬。

 

让费品才记忆犹新的是三轮车后面的平板,长期与各色垃圾接触,每隔一两年就因为腐蚀严重要大修甚至更换。三轮车骑了一路,臭水就淅淅沥沥地洒了一路。

 

2017年开始,崇明开始推行一家一户设一组干湿垃圾桶,费品才的职责逐渐变为上门收集,为此,街镇特地给他们配备了电动短驳车。

 

崇明在全区普遍推行“干湿两桶”,每家每户门口一组,分类做得好不好,直接打开桶盖,一目了然

 

可当老费兴冲冲地开着新车到村民家门口时,各种难听的话便钻入耳朵:“给我们两个桶,要干湿分离,你们收运还不是混到一起?”“我肯定不分,要分你帮我分,又不是我领工资!”。

 

老费心里不好受,但和其他司机一说,发现大家都碰了壁,分析原因,还是因为过去一个桶扔垃圾的习惯根深蒂固,要短时间内改变,谁都会有怨言;收运单位虽然已经配备了干湿两个收集桶,和家家户户的干湿分离对应,但过去几十年“混装混运”的情况从没彻底改变,要让村民短时间内相信“专车专运”,也不太实际。

 

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老费决定坚持下去。村民不肯分,他就当着大家的面默默分掉;村民不信垃圾专车专运,他就打开车载的收集桶,让他们检查,还有不信的,就带去集中收运点,有没有“混装混运”,眼见为实。

 

大概经过了七八个月,有一天,老费突然感觉要抓出一个分类不合格的垃圾桶,竟成了难事;以前常挂在车头的不合格记录表,也被藏到了屁股下的箱子里,再难见光。

 

现在一个月也记不了几个“不合格”

 

“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一长,谁好意思为难我这个老乡?”老费感慨,“铁杵磨成针”,这当中固然有农村邻里讲感情的作用,但根本在于政府部门彻底重视了“混装混运”问题,重塑了居民对垃圾收运体系的信任,他们也就有了认真分类投放垃圾的动力。

 

现在,老费感觉自己的社会地位似乎还提高了一大截,其他村民看到他,都会客气地说一声:“来啦?要是挑出问题,立马改正!”

 


爱折腾的“刺头”没了

 

和老费点了点头,施安成从创建村的垃圾箱房里拖出3桶湿垃圾,放到垃圾车尾部的遥控升降台上,升高后拖入车内,随后发车开往长兴镇的湿垃圾末端处置厂。

 

湿垃圾桶装满发车

 

两年前,施安成完全不会想到,他会成为一名专职湿垃圾车司机。2017年10月开始,随着崇明推进全程“干湿分离”,新增的大批干湿垃圾车需要司机,施安成便转职来到这一岗位。

 

说起近两年最大的感触,施安成觉得是从“折腾”变成了“不折腾”。

 

施安成登上湿垃圾车的那年,正好是上海全面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一年,全市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施安成口中的“折腾”就和此有关。

 

“收运合同都是签好的,怎么可能说不收就不收了?”施安成坦言,刚开始,许多单位对“不分类不收运”嗤之以鼻,以为只是“喊口号”,要是施安成较一回真,不收运了,对方还会出口威胁,甚至打电话投诉。

 

和居民面对“定时定点”“门前撤桶”等新措施,难以适应一样,单位短时间内也很难接受“不分类不收运”。可放眼全球的先进经验,垃圾分类本就是一场改变投放者生活陋习的改革,只有坚持推行各种约束举措,让投放者不习惯、不舒服了,才能逐渐让他们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必要性和不可逆。

 

养成好习惯需要时间,虽然过程很“痛苦”。老施说,去年5月,他还碰到过一家“刺头”单位,没分类也不愿意分。老施狠狠心,抛下一句“我运完其他单位再来一趟,这是最后机会!”扬长而去。

 

一路上,他心里很忐忑,担心这家单位和他“破罐破摔”。但当天晚上,老施再把车开回去后,这家单位的领导当面认错,把垃圾分得干干净净,让老施拉到了车上。“师傅,你为我们加班了,对不起!”,这句话让老施好一阵感动。

 

这一刻,他也意识到,不少单位的看法变了,他们知道政府部门动真格了,捣不了糨糊了!

 

上海所有垃圾按四分类实行“专车专运”,图为干垃圾车正在工作

 

这件事过后至今,老施再也没遇到过“折腾”事,他收运的几个单位和社区,一天的湿垃圾量稳定在32桶左右,大约往返末端处置厂4次就能收工,不再为个别“刺头”多跑一趟。

 

开了湿垃圾车,老施自家的垃圾分类也越做越好。“以前都是一个垃圾桶,现在至少一个干垃圾桶,一个湿垃圾桶,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囤起来,送到指定收运点。”老施对家里的分类体系了如指掌。他笑称:“我是开垃圾车的,要是再分不好,岂不是有伤垃圾车司机的形象,影响周围人对分类的积极性。”

 

老施说,除了身在其职的使命感,督促他自己做好垃圾分类,更重要的是,他时常把湿垃圾运到末端处置厂,能够看到这些湿垃圾变为滋养林地和花草的肥料,所以认准了垃圾分类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湿垃圾有专车接送,还能变废为宝,知道了这些,就没有道理不去分类!”

 

长兴镇的湿垃圾处置厂,湿垃圾桶被机器拎到高处然后倾倒,湿垃圾将在机器内带菌发酵

 

变废为宝,让大家看到了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价值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文中图片:陈玺撼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