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上海文学进行时:走向高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8-12-17 21:33
摘要:五年回首,上海文学再出发

茅盾的《子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旧中国的社会变迁;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全过程的描摹;俞天白的《大上海沉没》记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负重前行的身影,继而引发了“上海往何处去”的讨论……闪烁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心位置的上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过光彩照人的重要痕迹。这座城市的文学书写始终与时代同行,与百姓命运休戚相关。

 

12月17日,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时隔5年,老中青三代千余名文学工作者再度济济一堂,大家谈论最多的是,身处新时代,如何用文学吹响时代前行的号角,为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发生的创造奇迹、创业英雄、创新故事,留下足以传世的文学经典,攀登属于上海文学的又一个高峰。

 

文学传承历史,攀登当代高峰

 

“面对新时代,上海作家应有传承历史的责任,更应有再创辉煌的担当。我们应该追溯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学传统,努力汲取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创作灵感和资源,贴近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生存命运,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连任上海作协主席的王安忆今年以长篇小说《考工记》再度叙写了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小说的故事来自她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走访上海市中心老宅的灵感。在漫长的岁月中,作家参观房屋、聆听历史,就“修葺房屋”的主题,断断续续观察、素描了工匠们的心灵与这栋老宅命运之间的辉映。“日复一日的时光,是文学更广阔的真正的空间。”王安忆说。

 

上海作家简平近期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权力清单:三十六条》,是他在浙江宁海蹲点两年多来的所见所得。”作家不论写什么,归根结蒂都是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观照。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可能超然于世,探索、发现、思考并释述现实生活,是写作者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文学创作出现过几次高峰,在与会作家看来,今天,如何推动上海文学创作再次从高原走向高峰,推出更多与时代相符的精品力作,是这一代写作者必须担当的“时代角色感”。过去五年间,上海作协在浦东、建交委等处建立了4个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基地,推出 “360度看上海”采风计划,组织30余位作家到陆家嘴金融城、张江高科、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市检察院等地,深入上海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深入普通劳动者的生产实践,在街道、企业、机关、社区的各个现场,感受时代变迁,接受灵魂洗礼,用现实主义的笔法艺术地呈现上海改革开放的最新成就、劳动者的无私奉献和普通民众的精神追求。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滋养中,大型纪实文学《红色起点》创作初获成果,《红色足迹》革命故事、《上海报告》短篇报告文学集、《中华创世神话史诗》等一批重点作品陆续结集出版。

 

“文学创作要心怀家与国,在喧嚣中沉浸于写作。在与前辈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出生于2000年的陈盈颖是上海作协最年轻的会员,正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一部以高考为题材的小说,“00后已经满18岁正好成年,我们要担负起这一代青年人的责任,提升理论知识与文学素养,以现实为基础进行创作”。

 

文学打开大门,厚植社会基础

 

从思南读书会到上海国际文学周、“海上心声”四季诗歌朗诵会、市民诗歌节,在上海,越来越多文学活动向市民敞开大门。自2014年初至今已举办270多期的思南读书会,邀请700多位国内外知名作家、评论家等开展文学对谈,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一座“城市文学会客厅”,一批“思南模式”的读书会在浦江两岸逐步被复制。

 

“文学扎根人民,人民需要文学。”在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看来,“走向社会”是近五年来作协工作的一个亮点,也是未来上海文学工作的重点。文学必须扩展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文学家和文学产品要通过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大众的文学素养,而这正是文学生长的社会基础和沃土。

 

武康路上的巴金故居是巴老晚年生活、写作的地方,自向社会开放以来,总参观人次超过100万,成为著名的文学游览地。过去五年间,故居结合馆藏,先后举办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和数十次图片文献展,故居资料库工程也在稳步推进。上海文学博物馆已确定选址中国现代文学重要起源地之一的虹口区进行建设,将力争早日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文学场馆,为上海文学之城建设再增一座厚重的文化地标。

 

厚植文学的社会基础,题中之义既在于更好地整合文学资源和社会需求,打造更多文学阅读空间和活动,也在于文学服务的手臂要向新的社会文学组织和写作群体延伸。2014年,上海在全国首创网络作家协会,此后又陆续推出网络作家签约制度,今年试点推出网络文学专业职称评审制度。在新任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出现了网络作家刘炜(血红)的身影。“主流社会和大众对于网络文学和作家越来越认可”,这是刘炜的一则以喜,同时“压力倍增”的是如何在不断“日更”中,在文字的海洋里精雕细琢,留下能让读者一读再读的作品,足以传世的作品。“外地作家听说上海以签约项目制的手段保障网络作家创作后,大多表示羡慕。上海推出网络文学专业职称评审后,他们从羡慕变成了向往,想来上海!”刘炜说,上海本就是网络文学重镇,近年来,上海作协不断以切实的服务组织手段让网络作家感受到了“获得感”,“时代、社会和城市成就了新的文学群体,能够回报的就是更好的作品。”

 

文学走向世界,增强文化自信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上海文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拓的历史,放眼上海文学百余年来发展的脉络,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西多元文化交融会通,奠定了上海文学发展的特殊环境。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文学精神,会聚了上海文学品质。”王安忆在大会致辞中如此说道。

 

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最前沿的上海,国内、国际文学交流异常活跃。王伟说,借助上海作为国际交流城市的优势,发出上海作家的声音,积极参与世界文学风貌的构建,请进来、走出去,这是坚定文学自信的必有之途,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地位不断提高后的必然要求。

 

一组数据可以描摹上海文学走向世界的脚步。过去五年间,上海作家出国(境)交流、访问共计43批135人次,上海作协接待来访国外作家和国际友人29批209人次,组织翻译出版长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集3部、诗歌集1部。上海国际文学交流品牌活动“上海写作计划”,五年来先后接纳了五大洲30多个国家54位作家来沪生活写作;上海书展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五年间邀请到了包括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内的数十位国际知名作家,前后举办200多场活动;新创办的上海国际诗歌节连续举办三年,邀请数十位国内外知名诗人会聚上海共话诗歌创作,成为上海国际文化交流的又一节庆活动。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国际性文学活动和文学阅读平台上,上海作家的身影越来越多,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意识觉醒,能力增强,提升了上海作家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五年一次的大会,是上海文学、上海作协重要的时刻。”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作家孙甘露说,上海作协将一如既往地联系作家、服务作家,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为老中青作家创造安心写作的便利条件。“上海作家比较沉静、含蓄、低调,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作协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优秀作家、优秀作品具有更广泛的知晓度,推动上海文学走向高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本文摄影:蒋迪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