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1997年夏天,六个少年前往崇明岛,寻找失踪的老师和真相……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8-12-16 20:00
摘要:“我的夏天远未结束,我在等待日出。”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夜,年轻的女教师聂倩失踪。十六岁的“我”是聂倩最喜欢的学生,也是最后一个见到她的人。于是,在那个似乎没有尽头的炎热暑假,“我”、俞超、白雪、阿健、小犹太、田小麦六个少年的组合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出发,踏上崇明岛,开始了失踪的老师和真相的冒险之旅。在新作《无尽之夏》中,上海作家蔡骏构思了这样一个发生于20年前的故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1997年是一个中点,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段。在我的写作地图中,这部作品可能也是承前启后的。”16日,在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举行的新书首发式上,蔡骏这样告诉记者。

 

蔡骏的创作起始于2000年的“榕树下”网站,18年间,他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在悬疑推理、青春成长乃至盗墓探险等诸多题材上有不俗成果。《无尽之夏》缘起于2014年他创作的《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小说,那是以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的一系列故事。《无尽之夏》是当年遗留下而未写成的素材。2017年深秋,蔡骏重读了斯蒂芬·金的《死光》(英文原名《IT》),这个发生在五十到八十年代的美国东北小镇的故事,让他从抽屉里翻出了三年前的故事。一群孩子要去寻找失踪的老师,限于孩子的能力,这个地方不可能距离太远,但也不能太近。与上海市区一江之隔的崇明岛,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崇明岛位于长江与东海之间,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同时,这座岛也是一个隐喻,它的历史并不算长,由泥沙堆积而成,而且还在不断成长,正如我们这个时代也在不断成长。这座岛实际上是时代发展、变化的象征物。”蔡骏说,《无尽之夏》写的是少年的故事,但不同于一般以怀旧为基调的青春小说,小说中的少年们完成了一个任务,经历了一场冒险,不为人知地做了一回英雄。《无尽之夏》是一群少年的成人礼,某种意义上,也是时代和社会从初级阶段向更成熟阶段迈进的“成人礼”。

 

《无尽之夏》首发于《收获》杂志,这也是蔡骏第一部刊发于《收获》的作品。在他看来,于单部作品而言,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但就整体创作来说,小说无论在何种平台发表没有太大差别。相比类型小说惯常的悬念迭起、快速切入,在《无尽之夏》中,他有意识地放慢了故事的节奏,使用了大段铺垫,讲述了6个孩子和6个家庭的故事与困惑,然后才进入了公路片式的冒险旅行。《无尽之夏》的高潮,落在崇明岛东部海岸线的一艘船上,这也是蔡骏的有意设定。“上海是一个港口城市,水之于这座城市是重要的元素。为何要选择海岛?选择长江与东海之间?因为这是上海的命运。我在《无尽之夏》里有意识地写了长江口的潮汐、海岸线的滩涂、废弃的拆船厂、入港的‘马士基’集装箱轮船,还有‘我爸’驾驶的集装箱卡车……这些,都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生命线。”

 

在2017年的尾巴,寒冷的冬夜,蔡骏执着地书写着无尽的夏天,直至春节前完稿。“在冬天写夏天的故事,需要调动一切想象力,回忆夏天的感觉。”在蔡骏的眼中,整个一九九十年代几乎全是夏天,热情、澎湃,城市如同脱缰野马般发展,上海的天际线像热带雨林般茁壮生长,郊野仍然有大片尚未开发的稻田,以及喷射着浓烟的工厂。在知青文学之后很少在当代小说中被表现的崇明岛,被作家捡拾起来,成就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正如故事结尾写道,“我的夏天远未结束,我在等待日出”,要理解今天的上海,20年前的夏天与等待,是不能忘记的。

 

在《无尽之夏》后,蔡骏正在着手写一部体量更大的关于当代上海近20年来的故事。他坦言,写什么题材首先是“为自己而写”,所谓转型,也是遵循自己每个创作阶段的创作欲望。“想写现实题材,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但这需要自我训练的过程、酝酿积累的过程,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并且写好的。”作为写作的准备,蔡骏重读了《长恨歌》和《繁花》,他发现,《长恨歌》虽然是女性的视角、女性的故事,写得十分细腻,但也有着当代作品中少见的大气。“现在进行时的城市生活确实不容易写,正在经历这个时代的人们往往不能跳脱出这个时代进行评判。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是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看待已经发生的历史。而一切历史,实际上都是当代史。”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