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青艺博:一切为了艺术,为了青年艺术家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宏浩 2018-11-21 16:14
摘要:青年是最富有朝气的群体,而艺术家往往都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秋天刚至,一位青年艺术家的合同被寄了回来。

这是一位今年将要参加11月15日举行的第四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简称“青艺博”)的艺术家。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为了做到合法合规,每一位参展的青年艺术家都需要同青艺博签订一份合同,明确双方在参展、代理、销售等环节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些青年艺术家并不习惯这种规范。打开信封,工作人员将合同翻到最后一页,合同的签名处依然空空如也。她的视线没有停止,仔细地打量每一个角落,终于在用以提醒的便利贴处找到了那个“调皮的孩子”。

这只是一位青年艺术家。4年来,青艺博一共与3000多位青年艺术家签订合同,双份合同同时寄回、签名签错地方等“趣事”屡见不鲜。然而,完成这些对接任务的工作人员,一共就只有6个姑娘。不仅如此,这6个姑娘同时还肩负着青艺博本身的策划、布展等任务,工作量非常之大。本着一股子凝聚力和“想要为艺术真正做些什么”的情怀,她们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困难。

如今,2018年第四届青艺博已经顺利落下帷幕。6个姑娘开心地合了张影,又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四大艺术板块、七个独立艺术项目、2000逾件艺术作品、5场主题论坛,还有“海上文博——2018年上海创意设计大赛之文旅设计大赛”的圆满举办……青艺博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前来观展,也帮助了许许多多青年艺术家完成蝶变。

 

 

回归本质,帮助更多的青年艺术家

 

青年是最富有朝气的群体,而艺术家往往都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青年”遇上“艺术家”,这样的一个群体又有怎样的特质?

单纯、富有创造力,却也敏感、迷茫;具有丰富的点性思维,却并不擅长线性思维。一方面,青年艺术家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个性化艺术风格,敢于通过新技术、新创意对传统艺术进行突破;而另一方面,青年艺术家又极其缺乏社会经验,无论是合同签订,还是人际沟通、社会资源,青年艺术家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现实是骨感的。尽管理想很美好,但生存是青年艺术家面前最大的“拦路虎”。

其实,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才刚刚起步。不同于国外具有成熟的操作流程和肥沃的社会土壤,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受关注度依然较少,很多人对于艺术品的态度也依然停留在“欣赏”之上,并不会真正消费艺术品。虽然偶有“天价作品”,可这背后仍旧是金融资金转换的逻辑,并非代表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和艺术家生存境地的改善。

考虑到青年艺术家的真实情况,汲取国外青年艺术博览会的精华,青艺博应运而生,并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专门针对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示的艺术博览会。青艺博旨在回归艺术本身、青年艺术家本身,更好地培育青年艺术家,增加青年艺术家的曝光率,让他们有机会能够和大牌的画廊、藏家有更多的接触,引导更多人关注青年艺术家。

 

 

博览会本身是公益的。从报名、盲选、宣传、运输、参展,所有环节青年艺术家不需要付出任何费用,而现场销售的所有金额会回归艺术家本身。在青艺博,青年艺术家“轻轻地来,沉沉地走”。

不同的是,青艺博所承担的培育工作并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更多的是在青年艺术家契约精神、商业规则上的。

青艺博工作人员表示:“国外的艺术家很重视契约精神,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们希望从源头就开始培育一个良性的市场,保护原创的同时,也能够引导消费者尊重原创。在这点上,青艺博做了很多努力。”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青年艺术更健康的发展。

 

 

要实在,不要噱头

 

青艺博所关注的,是青年艺术家的今天与明天。

在每一届青艺博结束后,巡展的大幕就会拉开。秉持着两级制的原则,青艺博会带着较为成熟的作品走进美术馆,而较为稚嫩的则会被带入商场。如果有画廊愿意与艺术家合作,青艺博也是鼎力支持。这种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关注会持续3至5年,目的就是真正帮助他们成长,改善他们的生活。

青艺博同样也在为青年艺术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近年来,青艺博不仅与海外的曼彻斯特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交流,还在尝试打通企业与青年艺术家之间的渠道。曾经有一位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家,在青艺博上被一家企业所看中。在经过深入的沟通后,企业最终买下了他的作品,并愿意提供资金资助他全年的活动。

 

 

但青艺博真正做的,还是博览会本身。

有一些创意园区想要青艺博邀请一些青年艺术家去交流,还有一些人建议青艺博借鉴国际艺术博览会,设置特殊人群艺术展区。但是在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后,青艺博还是放弃了。目前,青艺博的定位很明确,做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做好自身的品牌建设。

在这背后,是青艺博对于青年艺术家的保护。如果一件事情只是一个噱头,那么就绝不允许这件事情发生在青年艺术家的身上。他们敏感,却又拥有一腔热血。青艺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成为青年艺术家的“过滤器”,将真正能为他们带来长效增益的机遇提供给他们。

高品质的稳步前行终究是有回报的。目前,青艺博已经成功塑造了自身的文化形象,今年更是成为2018年第二届上海文化十大品牌活动入围项目并获得提名奖,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双年展等一同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名片。

 

 

让艺术流行起来

 

一转眼,青艺博已经走过了4年的岁月。2015年,青艺博共展出1500件艺术作品,而今年,单是报名人数就超过了3500多人,最终逾2000件艺术作品脱颖而出。

同时,青艺博每年的销售都稳中有升,2017年各类作品销售成交同比增长12%,成功为参展青年艺术家们打开了市场的新局面。今年,青艺博还在展示空间内引入鹦鹉螺市集,在市集中可以看到并购买到青年独立设计师、手工匠人的优秀作品,丰富的艺术衍生品和非遗文化的个性化商品。

为了让艺术成为打破隔阂的“法宝”,本届青艺博不以展位作为区域划分,而是以青艺博不同主题版块进行策划,根据艺术家的特点和创作方式进行了全新的调整,四大板块分别为:“青艺·态度”、“青艺·起点”、“青艺·视界”、“青艺·无界”,做到开放式的布局。

 

 

从最一开始的“正在兴起的艺术态度”,到“城市变线”、“同路而行”,再到今年的“新生万象”,青艺博的主题每年都在变化,每年都在与时俱进。不过贯穿青艺博4年发展的主线,就是寻找“正在兴起的艺术态度”。

青艺博至今也还在探寻着。一路上风雨兼程,青艺博最为感激的,是同甘共苦的伙伴们。纯公益之路难,纯公益艺术之路更难。在青艺博团队最为艰难的时候,是“合作伙伴的义无反顾鼓励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给予了青艺博坚持下去的动力”。

回首过去4年的历程,青艺博的姑娘们感到最开心的是身边朋友们消费理念的变化:“曾经很多女性朋友都喜欢花好几万元买包,但这几年她们都向我们打听艺术品的市场情况,更愿意把买包的钱用在买艺术品上。”

不过,这种小规模的回暖并不意味着行业春天的来临。青艺博4年来最大的遗憾,就是依然缺少社会的关注度。即使是上海如此包容的城市,即使是上海的“艺术消费”理念处于全国领先,但依然和国外有着极大的差距。

路漫漫其修远兮。社会品牌的树立并非一朝一夕,更何况是消费理念的培养。青艺博在努力着,无论是将青年艺术带入企业,还是推动中国青年艺术品走出国门,青艺博不遗余力。

青艺博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艺术真正能入耳入心,让“艺术消费”真正流行起来。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廖诗琪 题图来源:青艺博提供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