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企业活不好,罪岂在薪酬?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寸言 2016-03-09 21:22
摘要:当我面对老公(外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时,他的工资不按照以往的幅度上涨真觉得日子没法过了;但当我面对我父亲那一辈的企业主时,又觉得这几年每一个支撑下去的企业确实都很不容易。

3月7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记者会上谈到《劳动合同法》时,表示该法对企业和雇员的保护程度是不平衡的。他表示,以标准工时制为基础的《劳动合同法》,不支持灵活用工,使得企业非常为难。而且,这几年国内薪酬的上涨,已经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产业角度来说,成本上升将导致产业转向其他国家,减少了就业机会。本意是保护劳动者,但可能最终损害了一些劳动者的利益。

 

 

【生存】

 

中国人说听话听音。按照部长回答中传递出的信号,雇佣关系未来或许会做一些有利于企业方的调整。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法”)是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那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但劳动法条款中增加的有利于劳动者的细则,使得企业的用人成本更高。更为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的员工们在雇佣关系中有了更强的权利意识,对于薪酬增幅、社保交金,有了更多的期待。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毕竟每一个个体的福祉是社会共同的追求。但这样的诉求到了中小企业主头上,尤其是在2008年那个当口,无疑给企业增加了负担。

 

之后好几年,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使得长三角地区很多的工厂都处在“干干停停”的状态,工人的工作量逐年下降。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主承担的成本并未改变,很多企业为了避免员工流失,采取了保底工资,承诺即便没有工作量也和往年持平。

 

而权利意识萌发的工人,还有了每年“涨工资”的诉求,达不到要求,集体“非暴力不合作”。重新招人并不容易,企业只能“好好谈”。继而出现了许多媒体都报道过的“用工荒”——这里的用工荒并非真的没人干活,而是按照以往的逻辑和成本,招不到人了。

 

观见作者的父亲亦经营企业。2012年前后,不止一次听到,父亲及其朋友在交谈中流露“退意”——从每年的收益上看,确实没有干的必要了。继续坚持着的人,主要是搏未来——养活工人,等待机会。毕竟,做企业一旦停业,很难在短时间内重新启动。

 

但机会会在哪个时间点到来,他们并不知道。

 

【期待】

 

很多中小企业面对的现实问题是,虽然企业坚持得很苦,但被雇佣者们对于薪酬的期待并没降低。也难怪,这几年,虽然经济不景气,但生活成本并未停滞不前。

 

长三角地区的工厂里,许多工人来自外地,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便并不在当地购房定居,也有回老家买地造房子的需要。这一代的打工者,对孩子也有了更多期待,他们往往把孩子带到所在的城市一同生活,生活成本更高了。

 

观见作者没有接班父亲的企业,这在当地属于少数派,而自谋出路的过程也对雇佣关系的微妙有了深一层的了解。作为“80后”,小家庭年收入可以算作中等,但是在支付完家庭开支之后,并不觉得轻松,尤其是改善住房的需求,如果没有父母的帮衬,很难搞定。

 

那么那些工人呢?日益上升的生活开支,对城市白领是压力,对工厂工人只会是更大的压力。

 

2015年初,新一年的工资涨幅谈判又开始了。按照劳动法的要求,父亲陆续遣散了一些工人。辛苦打拼了几十年,企业日渐凋零,父亲内心非常不忍。但到了年底,他还是非常庆幸做了这样的决定——情势并无好转,年初的决定使全年减少了不少开支。

 

用年轻一代的思维去考虑,做实业早已是赔本的买卖。父亲的制造类企业,这些年生产所需的铜、铝、镍等原材料的采购都需要现金提前支付,而制成品发给相关企业后,很多款项到年底都不能收回。

 

观见作者曾给父亲算过一笔账:如果用购买原材料的钱去买理财产品,收益更为可控、可观,还不用面对纷纷杂杂的企业管理问题。父亲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钱生钱”是一个伪概念,资金都去买理财产品不投实业了,社会怎么向前发展?

 

这样的观点值得敬佩,但在今天,他们的坚守未免过于辛苦。

 

 

【改革】

 

实业兴邦,这个观点在哪个时代都适用,但前提是投入的实业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实业所创造的资源、财富,很可能就是另一种浪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当前,产能过剩的各个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其实质是要实现有效供给。跳开金融实业、劳资双方的种种语境,一部分企业活不下去,很可能是时代向前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好比部长所说,一些产业转向其他国家从而减少了就业机会——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东南亚国家的成本优势逐渐显露,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和20 多年前我们很自然地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是一样的,都是必然趋势。

 

只不过,劳动密集的加工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会有落后的低端制造业。那些因为用工成本攀升而无法活下来的企业,也恰恰是在未来需要被改革的对象。

 

观见作者曾想,如果父辈的工厂没有遭遇用人难题,企业确实可能还在继续运转,但这改变不了它是一个没有未来没有前景的企业的事实。

 

目前艰难生存的低端制造企业,问题都类似——产品销路长期倚重一些国有企业,自身缺乏转型基因,除非可以在这一波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过程中赶上进程,否则很难有前景可言。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人力成本提高增加企业负担是事实,但它绝对谈不上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劳动法可以有优化,灵活的用工形式可以去探索,但薪酬期待还是要有的,因为归根到底,罪不在薪酬

 

让活不下去的早点死去,才是完成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步

 

(题图来源:新华社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赵翰露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