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非洲英语文学何以渐近主流?非洲文学经验对讲好中国故事有何启示?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8-08-30 18:23
摘要: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并举办全国首届非洲英语文学专题研讨会。

“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目前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跳出国别、语种界限,以世界文学的眼光做研究,非洲英语文学研究正是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日前成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将揭牌后的首次活动定为全国首届非洲英语文学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学界、出版界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推动进一步均衡吸纳外国文学文化精神”成为与会者共识。

 

中国梦非洲梦连结中非文学共同体

 

“英语文学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看作是英美文学,非洲基本被视为文学的不毛之地。其实,非洲文学有独特的文化蕴含和美学表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在非洲这块拥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亿的大陆发生的文学现象不容忽视,而作为非洲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非洲英语文学,应该成为中国学者关注和研究的要点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振武说,非洲英语文学的版图覆盖整个非洲大陆,作为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起之秀的非洲英语文学早已引起世界关注,但我国对其文学史和相关研究资料方面的整理译介及研究还相对滞后,相关资料也非常匮乏。“非洲英语文学的总体表征和英美英语文学或以白人为主的英语文学,到底有何不同?非洲英语在文学上的表现有何特点?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研究,在资料整理、翻译和学理研究、创作梳理方面有很多亟待推进的工作。”

 

“异国文学的发展和对外传播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政治活动和经济交往之间的频繁,从宏观层面上影响着文学的交流和传播。我国政府对中非合作的重视,带动了中非文学的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和非洲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论说,对中国梦、非洲梦彼此联结的阐释,从历史文化角度连通了中非文学的互视和互见。”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姜智芹提出,非洲文学创作从内涵上来说,表现为书写本土情怀,用文字重塑非洲形象,用文学探寻非洲之路。追寻非洲梦,也是非洲文学创作的特征之一。文学创作与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同频共振在中国文学和非洲文学的表现上具有相通的使命。“如何更好地研究非洲文学?应该带着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带着中国视角与问题意识来理解非洲,当我们用中国的发展过程、革命经验和历史语境来理解非洲时,我们就能发现独特的问题。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阐发,构建的文学研究共同体,不仅能丰富世界文学研究,也能深化对国别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探寻非洲文学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启示

 

我国对于非洲文学的译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上世纪30年代,中非作家马朗、南非女作家旭莱纳等人的作品,以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反殖民主义和个性自由解放等文学风格,契合了五四文化思潮和左翼革命文学的风尚而率先被翻译出版。上世纪40年代,非洲文学在我国迎来一个翻译的繁盛期,当时中国和许多非洲国家在争取解放独立上具有相似性,第三世界国家的同盟性质,促成了中国学界大规模翻译获得民族独立的非洲国家文学。新中国成立之后,出于对第三世界国家革命合法性的文化论证,大量政治题材非洲文学作品被翻译到中国。新世纪以来,四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索卡因、马哈福兹、戈迪默、库切的作品得到比较集中的翻译。

 

在与会专家看来,我国当代对非洲文学的研究,无论在时间段、国家、语种还是具体作家作品上,存在显著差异。目前非洲54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个16国文学作品有较多中文翻译,而在对非洲英语文学的研究中,又集中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位作家作品,对于非洲文学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盲点。在未来非洲文学研究中,要避免跟风西方话题体系和学者研究倾向,不以少数大奖,如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等为风向标,做到增强本土意识、批评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最大程度地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吸纳非洲英语文学优秀成果,研究非洲英语文学被广泛接受并渐近主流的深层原因,探寻其对中国文化文学发展的启示作用。

 

“同为发展中国家,非洲文学频频获得诺奖青睐,引起西方研究者更大兴趣,从创作上来说,20世纪的非洲文学具有独特鲜明个性,它们从古老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和对现代西方文学的积极借鉴和融汇中开拓创新。非洲作家关心非洲的命运和发展,希望通过文学创作重现非洲的历史真貌、重拾非洲的文化传统,这些印记都镌刻在非洲作家的作品中。”姜智芹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思想洗礼和精神重塑,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非洲文学的经验值得汲取;通过文学创作及文学的对外传播建构国家和民族形象是非洲文学给予中国文学的另一重启示。“就非洲与中国文学的交流来说,建立中非融通的话语体系,就是了解非洲作家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把握非洲作家代表的时代精神,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层面展开交流,打造中非文学共同体,成为丰富中国文学和中国故事对外传播能力的养料。”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内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